如何理解建筑工業化推行的成本帳
推行工業化建筑是否“劃算”,取決于從哪個角度“算賬”。近日在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在本市新一輪城鎮化過程中推進建筑產業化”課題調研座談會上,該話題成為了熱議焦點。
建筑工業化為何難以推廣?關鍵是經濟因素,歸根到底是成本問題。市政協委員王裕強表示,如今土地價格居高不下,房地產利潤空間有限,相對于成本較高的“工業化”施工,開發商往往更青睞于傳統的人工現場攪拌的建造方式。
對于自負盈虧的企業來說,單方面看重建設成本是無非厚非的事。但從政府角度而言,這筆“經濟賬”就不能如此簡單計算了。市政協委員、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高承勇表示,如今設計施工技術方案,都要進行經濟性比較,但比較的維度比較單一,只關注建設成本,很少關注建筑完工后的運營、維護成本,這是不科學的。他認為,在進行經濟性比較時,應建立系統的評價指標,并以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為主要評價標準,而不是只比較造價成本,“否則這根本沒什么可比的,新的東西肯定成本高,肯定沒有市場前景。”
他的觀點得到與會者的共鳴,“現在所謂的經濟性比較,基本上都是絕對的價格比較,講性價比的很少。政府在開發建設時,應致力于提高建筑性能,這不但關乎經濟效益,更關乎社會效益。”
此外,政府在算“經濟賬”的同時,還應算算“環保賬”。鑒于工業化建筑能有效減少污染排放,十一屆市政協委員嚴鴻華提出,在推行工業化建筑時,不僅要考慮經濟等直接成本,還要考慮環境、資源等間接成本,“青山綠水也是金山銀山,為環境保護支付成本是有意義的。”
編輯:王欣欣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