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家水泥博物館開館迎賓
國內首家水泥博物館開館
近日,國內首家水泥博物館在北京金隅集團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簡稱琉水)落成并開館迎賓。同時該公司配套建設的水泥文化園也已竣工并向公眾開放。水泥博物館及水泥文化園融愛國主義教育,科學知識普及,歷史文物保護于一體,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琉水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籌備,通過多方的搜集探尋文物資料,征詢專家學者意見,確定設計方案,組織施工建設、進行工程驗收等,水泥博物館、水泥文化園終于在“七一”前夕勝利落成,向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向琉水建廠72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水泥文化長廊
水泥博物館建在琉水廢棄的立波爾窯生產線內,具有較強的現場震撼感,觀眾可以動手模擬操作當年的操作臺,看到當年鑲砌耐火磚的勞動場景,可以走進窯筒體內感受“水泥熟料是怎樣煉成的”。館藏文物文獻全部為原始歷史資料,日本建廠時期的契約,國民黨政府接管工廠的檔案文獻,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老一代革命家到廠視察的照片,手搖式計算器等文物文獻豐富多彩,國際領先的創新型低溫余熱發電技術,琉水承包的世界上規模最大、性能最先進的沙特SCC雙萬噸水泥熟料生產線等內容分別進行了展示。博物館從一個側面生動翔實地勾勒了中國水泥工業百年演進的軌跡。
水泥文化園是將琉水退役幾十年,乃至服役上百年的機械設備等進行室外陳列。沿琉水廠區道路構筑起千米水泥文化長廊,形成了一條獨特的水泥文化景觀。其中有19世紀末的“老虎口”、建廠時從日本移來的30尺車床、水泥磨、生料磨、礦山用的潛孔鉆、挖掘機等等,還有一些琉水自制設備、卸車機、蒸汽機車等,水泥文化園展示出了不同時期水泥機械設備,是水泥裝備制造業的一個縮影。
窯內景觀
中國水泥工業生產方式主要有干法、濕法,半干法(立窯、立波爾窯)和新型干法等形式,而金隅琉水卻經歷了除濕法生產之外的所有生產形式,同時還兼有我國水泥工業不同時期“三代”余熱發電技術。在首都,立起的樓、橫臥的橋、躺下的路,機場、水庫大壩、地鐵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以及不同時期的“十大建筑”,毛主席紀念堂、奧運工程、T3航站樓等無不閃耀著琉水的光輝。在全國,幾十年來琉水先后輸送出了3000多名干部員工落戶華北、西北、西南、華東、中南等地40多家企業扎根支援地方水泥建設。近年來“琉水”還先后服務了國內50多條現代化的水泥生產線。在國外,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琉水先后走出國門援建越南、朝鮮、柬埔寨等友邦;承包伊拉克、巴基斯坦等水泥生產;調試運行沙特、西班牙、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安哥拉、尼日利亞、泰國、印度、越南、緬甸等水泥生產線和余熱發電;產品先后出口俄羅斯、蒙古、赤道幾內亞等國家。琉水的足跡踏遍了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走進了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輝煌的業績彰顯著金隅琉水及中國水泥的驕傲。
目前,金隅琉水對接綠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建設,服務北京打造世界城市,構建資源節約型、生態友好型企業,形成了“三業并舉,整體推進”的產業格局。水泥產業:年產能350萬噸高強水泥。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國際領先,獲得國家唯一專門對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創造給予的政府部門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垃圾焚燒飛灰水洗中試線填補國內空白,年處置6萬噸垃圾焚燒飛灰工業生產線建設在即;增鈣熱干化法水泥窯協同處置污泥技術低碳環保。對外服務產業:水泥和發電的技術輸出,技術服務遍及全國和歐亞非的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琉水正按照金隅集團的要求,努力打造“水泥生產科研基地,優秀人才培養基地,企業文化傳承基地”,力爭率先實現集團“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的“三個翻番帶動一個翻番”的目標,為金隅百年基業,為中國水泥工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建廠于1939年的琉璃河水泥廠是北京地區第一家水泥企業,也是中國較早的水泥企業,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之一。水泥博物館從一個側面生動翔實地勾勒了中國水泥工業百年演進的軌跡,博物館就建在廢棄的水泥窯生產線內,具有較強的現場震撼感,觀眾可以動手模擬操作當年的操控臺,目睹當年鑲砌耐火磚的勞動場景,走進窯筒體內感受水泥熟料的生產過程。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編輯:zxy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