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破繭成蝶——改革開放看中國
彈指間,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了,在這30年中,中國從戰后的共產主義國家走向了新型的政府體制,并且實現了現代史中前所未有的發展。為什么其他許多民主國家都沒能夠實現像中國一樣的經濟發展呢?為什么盡管眾多西方國家一直試圖推動中國采納西方民主,而中國國內卻鮮有此類呼聲呢?
分析中國自身的條件和優點,我們不難發現,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是堅定不移地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的。這種長遠策略方針的執行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因為總統任期的結束而中斷。中國也沒有導致國家分裂的黨派斗爭,沒有因為路線的突然改變而使發展受阻。相反,它一直堅持著改革開放初期所制定的共同目標,自上而下的戰略方針與自下而上的參與相得益彰。我們還發現,中國就像一個超大企業,已經實現了重組,用幾大支柱牢牢支撐著自己的目標,支撐著中國新的社會經濟體制的基礎。
改革開放,使中國從一個落后、低迷的國家發展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正在創造全新的社會和經濟體系,在通向現代化和繁榮富強的道路上,中國這個大企業,它的“企業文化”不僅服務于企業本身的需求,同時也服務于人民的需要。中國改革之父鄧小平一開始就提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式來扭轉中國的局面,在國內外引起了人民對他政治傾向的爭議。人民的誤解主要來自于對他的一句名言的解讀: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對于鄧小平來說,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更適合中國這個企業,而是哪種體制能夠使得企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力。中國究竟是披著社會主義外衣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披著資本主義外衣的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答案不在于意識形態,而在于政績。鄧小平曾翻譯過張維為的一句話:“中國人相信政績的合法性。如果政府政績突出,他就會被認為是合法的。”
中國在崛起,這有什么可怕的呢?中國的開放是實現強國戰略計劃的一部分,也就是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發展經濟。為了實現從“世界工廠”到新技術創新基地的轉變,中國通過限制外資股份等手段有效保護了中國企業,并且通過適者生存的嚴酷競爭壯大它們。
在過去30多年中,中國領導層的戰略計劃使這個曾經落后的欠發達國家一躍而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且,由于西方國家的公司爭相進入這個巨大市場,這使中國處于有利地位來制定各項政治和經濟條件。中國不僅在改變自己以適應全球貿易環境,同時也在改變著全球貿易環境。
這一切的一切都倚重于解放思想。鄧小平鼓勵全中國人民,“出水才看兩腿泥”,他老人家的解放思想就是號召大家摘掉意識形態上的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現實。號召思想解放以及“實事求是”,不僅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對中國領導人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鄧小平號召中國人民解放思想就如同電火花點燃了長期以來處于休眠狀態的創業思想。這一解放也減輕了進行全面社會變革時各方面所面臨的壓力,是中國人越來越歡迎改革,它促使中國向貧窮落后主動開戰。不僅如此,它還為各個層次的商業活動建立了全新的框架與立場。尤其是對中國的國企,意義重大。中國的國企有點兒類似紅杉林,它們在特定的氣候中生長的最好,主干遠遠高于其他樹木,如果健康成長,都是上等木材。
中國思想開放了,而且在領導人和大眾的共同努力下這個舊式專制企業已經蛻變為21世紀的現代化企業。中國的思想解放開始于領導人心態的轉變,并逐步引發了整個社會的轉變。借用自然界的現象來說明,這一體制就像是蛹化階段,一直持續了30多年。對于蛹來說,這是生命的終點,但是從另一方面看,這更是蝴蝶的出現。有時候真的很難說再見,很多時候說出這兩個字需要莫大的勇氣,但是,沒有結束就沒有新的開始。
中國如此,我們的企業更是如此,新鮮血液的融入,會使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就讓解放思想就作為我們的春天吧,讓我們沐浴在溫暖的春風中,新芽萌生,經歷夏日酷暑的考驗之后,相信在怡人的秋天里,我們必定收獲累累碩果!
作者: 張熙格 公司:中材國際天津分公司
本次攝影/征文活動詳細信息,請見水泥行業紀念建黨90周年攝影/征文活動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ldp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