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污染宣戰”需雙管齊下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美好家園,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過去30多年里締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從一個相對貧困的國家,發展成了GDP總量世界第二的大國。但在GDP飛速增長的同時,我國也付出了慘痛的環境代價。僅以空氣污染為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近日表示,2013年,我國74個實施了新空氣質量標準的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僅221天,達標率60.5%。污染最嚴重的京津冀區域,13個地級以上城市中,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37.5%,部分城市的空氣質量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占全年天數的40%??梢哉f,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威脅公眾健康、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之一。
如今,決策層明確提出“向污染宣戰”,彰顯了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也讓我們看到了“美麗中國”實現的希望。眾所周知,環境保護社會責任重大,但經濟效益相對缺乏,如何解決環保資金來源歷來是環保政策推進的難點,也是制約環保行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在此背景下,政府能否主動承擔起責任,加大環保投入,將成為這場環保戰役能否獲勝的關鍵。有環保部官員在兩會上表示,“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可能將超過5萬億元。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需要看到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央對環境保護的投入不可謂不大,但實際效果卻始終不盡如人意,有不少企業甚至地方政府依然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只污染、不治理”的發展道路。若長此以往,僅靠一己之力,中央政府要想支撐起環保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也會力不從心。因此,未來需要從立法角度,自上而下地強化環保在政府考核中的重要性,以增強各級政府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提升對環保事業的財政投入。
當然,任何一項事業想要發展壯大,僅靠外部輸血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環境保護自然也不例外。從國際經驗看,誰污染、誰治理是環境保護的通行原則。因此,政府在加大環保投入的同時,也應逐步培養企業成為環境保護的行為主體,自下而上地推動環保事業發展。
這一方面要求政府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解決當前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制度性缺陷,并通過稅費制度改革,使污染成本顯性化,讓企業樹立起環境保護的理念。另一方面,正如此前國務院一直強調的鼓勵政府采購公共服務,未來面向社會及私人企業購買環境服務將是必然趨勢,政府應該加強相關要素市場的建設,提升環境保護項目的投資回報率,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這一領域,為整個環保產業的發展引入源頭活水。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