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強化環保宏觀調控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近年來,重慶市堅持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環境保護,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總量減排倒逼。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為促進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為促進環境與經濟高度融合的結合點,堅持嚴控總量、優化發展,全面實施“批項目核總量”制度,大力推進工程減排、強化結構減排、加強管理減排,削減存量,消化增量,以最小的環境容量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有效地推動了節能減排工作。五年來,全市共淘汰落后產能水泥806.6萬噸、煉鐵430萬噸、煉鋼100萬噸、玻璃產能90萬重量箱、關停小火電49.81萬千瓦,分別完成國家任務的114.8%、117.8%、250%、225%、100.7%。關閉了天原化工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及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對主城區165戶重污染工業企業實施環保搬遷。“十一五”期間,全市化學需氧量累計減排3.45萬噸,比2005年下降12.82%,超任務15%;二氧化硫累計減排11.75萬噸,比2005年下降14.04%,超任務18%。
二是嚴格環境準入。大力推進規劃環評,從宏觀決策源頭防止生態環境破壞。全市48個工業園區、主城區軌道交通規劃等23個專項規劃編制了環境影響報告書;工業發展、土地利用等25個綜合性規劃編制了環評篇章或說明。嚴格項目環境管理,把住抵御環境污染的門檻。我們制定出臺了《工業項目環境準入規定》,將污染物排放效率作為項目準入條件,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沒有總量替代削減方案、不具備特征污染物監測能力的工業項目,一律不予審批、核準和備案。強化環境準入管理,不僅有效地改善了環境質量,而且促進了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推動了新型工業化的進程。重慶工業已從汽摩產業一枝獨大,逐步調整為“6+1”產業體系(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重化工、材料工業、電子信息、能源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電子信息原來體量最小,目前已經形成1000億的規模,2015年可達1萬億元,將成為重慶新的龍頭產業。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率先完成所有現役2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脫硫設施改造,在西部率先實現縣縣建成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全市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含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138座,污水日處理能力由2005年的57.8萬噸提高到240萬噸,污水集中處理率由不足30%提高到84%。全市累計建成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含小城鎮垃圾處理設施)50座,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59%提高到94%。污水集中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位居全國前列。全市危險廢物污染防治達標率為76%,居西南地區第1位。
四是經濟政策引導。堅持激勵與約束并舉,制定實施了鍶鹽、火電、水泥等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督促重點排污單位深化治理,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探索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出臺土地、規費、稅收等8項配套優惠政策,采取土地儲備、企業“假死”等方式,推動主城區165戶工業企業實施環保搬遷,促進節能減排。目前,已完成搬遷的113戶企業,在搬遷中提升生產工藝,優化產品結構,積極使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平均年銷售收入由搬遷前的1.2億元增加到2.2億元,增長88%;平均萬元產值能耗由1.62噸標準煤下降到0.58噸標準煤,下降64%。實現了“搬大、搬強、搬活、搬優,消除污染和安全隱患”的目標。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xy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