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產業“外憂內患”加速轉型升級
“當傳統建材不再以追求產能和產量為標準,當越來越多的限制擺在我們面前時,未來的標桿和方向在哪里?傳統建材發展的出路在哪里?”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德龍提出的觀點近期引發行業的群體反思。
2013年底,一顆重磅炸彈引發北京混凝土行業地震:由于生產設備不符合相應資質標準,9家混凝土公司被依法責令限期整改,整改期滿后仍然不符合相應標準,北京市住建委決定撤銷其預拌商品混凝土企業資質。這9份“死刑判決通知書”,無疑是對公眾質疑北京市2013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頒布后實際舉措不夠嚴厲的最好回應,同時也拉開了北京市“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整治的序幕。
讓全中國愁眉不展的霧霾開始肆虐蔓延,環境的無情叩問擲地有聲,促成我國史上最嚴厲的空氣治理行動計劃的出臺,不僅是北上廣一線大城市在行動,二十余個省市自治區紛紛出臺政策,嚴格限制水泥和混凝土非環保新增產能,同時對現有污染和排放不達標企業嚴格治理處罰。
除了環境的無情叩問、政策的鐵腕嚴厲,來自混凝土產業的“內患”更是讓企業苦不堪言。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加劇,應收賬款居高不下企業周轉發力,甚至混凝土主要原材料——砂石骨料也來給混凝土企業“作對”。據中國砂石協會秘書長韓繼先公布的數據,砂石料在2013年需求高峰期已經逼近80元/噸,天然砂更是緊俏,價格早已突破百元。盡管砂石骨料價格翻番上漲,奇貨可居,但質量卻是無法正常保證,導致混凝土和干混砂漿質量堪憂,根據北京市住建委2013攪拌站專項檢查結果,18家抽檢原材料不合格企業中有8家是砂石料質量不合格,占比44%,北京尚且如此,全國的狀況可想而知,有業內專家甚至斷言:我國混凝土用量接近世界年產量的60%,砂石骨料消耗量巨大,生態、資源受到嚴重影響和挑戰。如果這樣沉重的代價不能換來好的技術效果和建筑物的長壽命,我們將貽害子孫。
任何發展,在積累成就和經驗的同時,必然伴生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業內人士對此已有深度思考。可以毫無疑問肯定的是,在環保壓力空前巨大和轉型升級道路艱難的背景下,中國混凝土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一條,那就是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這是2014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混凝土產業發展的主旋律。其著力點就是商業運營模式變革,生產工藝變革以及環保改造升級。而作為生產載體,混凝土相關機械設備技術水平將在整個混凝土行業產業升級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3年國內混凝土機械市場銷售出現分化現象,傳統強項產品混凝土泵車等銷售下滑明顯,但環保攪拌站(樓)的銷售市場卻出現了較大的發展。該現象的出現,與各地區大力開展的水泥和混凝土產業環保整治關系密切,實力企業正在著力實施升級改造,用新增環保產能代替落后污染產能,利用環保優勢取得政府支持,以實現市場擠出效應,從而提高市場集中度和企業盈利狀況。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