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漸行漸近 建設有中國特色市場
碳排放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也是發達國家在減排方面作出的積極表率。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已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政策工具,它同時也是環境公共治理框架的一部分。根據測算,過去4年間,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達每年500億歐元。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并將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
多地啟動碳交易市場
由溫室氣體排放所引發的氣候變化不僅涉及生態環境問題,而且事關人類的長久生存和各國的繁榮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而碳排放交易恰恰能為完成減排任務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場化機制。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于2013年11月28日正式開市,首批490家企業完成了核算和第三方核查,可參與交易。這些企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北京排放總量的40%。據悉,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我國計劃在全國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在北京啟動碳交易市場之前,深圳已于2013年6月18日率先開市,上海也于當年11月26日也啟動了碳交易市場。
資料顯示,碳交易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是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市場機制。排放企業的排放量如果小于配額,則可以將多余的碳排放配額出售,獲得收益;如果企業排放量超過配額數,則需要在市場上購買配額,為不能達成節能減排目標而支付額外費用。
截止至2014年2月14日,目前在中國自愿減排網站上公示的項目減排量累計達到0.14億噸。各試點的CCER抵消比例在5%-10%之間,那么按照10%計算,可用的CCER總量約為1.1億噸。據統計,我國7家碳排放交易所每年規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10億噸,是歐盟碳交易市場的三分之一,市值金額可超過300-400億元。碳交易市場有望成為全球碳排放權交易第二大市場,預測到2015年,中國低碳市場的價值將會達到42萬億元。
碳交易市場的開通,以市場手段取代行政手段推動節能減排,將能有效利用市場杠桿調動企業積極性,推動企業主動增強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資金和技術投入。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碳排放交易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自2011年啟動以來,各項工作也進展順利。迄今為止,各試點省市已圓滿完成排放數據的首輪核算、報告和核查工作,并將排放配額分配到企業,建立了各自的交易所,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和交易細則。
中國的碳交易試點僅包括七大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通常覆蓋其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0%-60%,涉及電力行業和鋼鐵、水泥、石化等重工業行業。由于電價在中國受到嚴格調控,發電企業無法將碳成本通過價格傳導來促進需求側管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的碳交易試點除要求發電企業提交排放許可之外,也要求用電客戶提交排放許可,但這樣可能存在雙重核算的問題,使得碳核算更加復雜。
雖然七個試點省市中還有兩個尚未啟動交易,但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著手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北京、天津、內蒙古、河北、山西、山東的發改委已簽訂備忘錄,同意聯手研究跨區域的排放交易。從國家層面來看,政府部門也開始研究探討全國的交易機制。
據發改委介紹,下一步將從我國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組織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試點示范工作,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編制完成中國低碳發展宏觀戰略,系統提出我國2030及2050年低碳發展路線圖。同時將研究制定并完善支持試點示范的產業、財稅、投資、金融、技術、消費等方面配套政策,加大對試點示范工作的支持力度,并研究提出低碳城市、園區、社區和商業等試點示范建設的規范和評價標準,研究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