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成多地兩會熱詞 突出“以人為本”
今年廣東省兩會召開期間,有包括廣東省民盟、廣東省九三學社等在內的6個民主黨派,提交了8份關于廣東新型城鎮化的集體提案。寧夏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新型城鎮化做出了這樣的解讀—“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的理念來統籌空間規劃”。陜西兩會上,省長婁勤儉用“以人為本、四化同步、科學布局、綠色發展、文化傳承”來概括陜西省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思路。
縱觀各地,在大力推進城鎮化的同時,都希望更進一步發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要求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對地區產業結構、人員素質、生態和人文環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更高的要求既是推動力,也是城鎮化發展的新突破點。
“中國的城鎮化的實質是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表現為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的‘以人為本’,其實強調了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市民與農民作為一個整體,通過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和政策調整等途徑,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生態的逐步融合和一體化的發展?!鄙虾V贫冉洕芯克貢L包亞鈞告訴記者,從大局角度,可以這樣看待新型城鎮化的理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2013年發布的《城市藍皮書NO.6》中,概括了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主要面臨的六大障礙,包括成本障礙、制度障礙、能力障礙、文化障礙、社會排斥和承載力約束。據預計,到2030年前全國大約有3.9億農業轉移人口需要實現市民化。
如何在巨大的基數前施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城鎮化的發展。包亞鈞表示,政府應將城鄉置于統一的空間下,謀劃城鄉一體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包括政策、法規、管理體制、基礎設施等等,逐步實現城市和農村在地域、形態、功能等方面的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關鍵是要努力做到工業發展、市場建設、城鄉科技、社區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保障六個一體化。
大力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需要高額的配套資金保障?!冻鞘兴{皮書NO.6》提到,一個農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約為13萬元,人均支出成本約為1.8萬元/年。如果農村人口密集在大中城市完成市民化,會對地方財政造成巨大壓力。
針對這一問題,包亞鈞從人口流向、城市發展和城鎮配套設施三方面提出解決途徑。合理宏觀規劃全國勞動力的流向、流量、結構和布局,鼓勵人口較少地區對外省勞動力的引進;結合我國培育現代化大城市,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的方針,使農業人口城鎮化的發展速度與城鎮的發展速度相協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文教衛生等設施建設與城鎮化進程相匹配,并使之與城市經濟、農村經濟和房地產業發展計劃有機結合起來。
城鎮化的發展遠不止于人的身份從農民變為市民那么簡單。新型城鎮化更應重視以先進的現代化文明,取代傳統落后的風俗觀念,同時,注重保護地區特色,延續文化傳承也是其題中之義。
合理規劃城鄉布局,建設鄉鎮的基礎設施、公共建筑、公用事業以及與中心城區、其他鄉鎮間的道路交通,信息網絡,讓城鄉居民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觀念等更接近。在鄉村地區人口聚集處,引入城市社區管理的工作機制,提高農村城鎮社區管理水平,現代城市文明終將成為城鄉居民共同的準則。本土文化本土保持發揚,對富于生命力的地方文化風俗,通過整理、保管和傳授等方式保留,成為地方文化的特點之一延續下去。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