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年度國企最具探索精神人物
日前,國企雜志評選“2013國企十大人物”,其中宋志平被評為最具探索精神人物。
上榜理由:
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混合所有制作為國企改革方向之一之前,宋志平就已經在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中系統探索“央企市營”發展模式,引入了民企活力和責任機制,提升了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能力。
宋志平:“混合雙贏”先行者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讓“混合所有制”這個過去曾經出現但影響有限的詞走進了聚光燈中心。國企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獲得活力的方向,幾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其實,此前早已經有包括上市公司等形態在內的多種混合經濟體存在了。根據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國新辦記者招待會上披露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業及其子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總共是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國有股權的比例已經超過53%。
不過,總體來看,這些企業在探索混合所有制方面是零散的,混合成分相對整體仍然偏低。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央企中的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
中國建材集團凈資產為620億元,其中國有資本200億元,超過三分之二是社會資本。國藥集團的比例與此類似。
這兩家在混合所有制方面都快人一步并非巧合,而是因為有著同一個領軍人物—宋志平。
宋志平是中國建材董事長、國藥集團外部董事長。在他的推動下,這兩家企業較早地自發地系統地探索著“央企市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第一要點就是股權多元化,即混合所有制。
對此,宋志平說:“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之所以成為混合所有制的踐行者,不是有先見之明,而是實踐出真知,是充分競爭領域企業發展的必然。”
建材行業和醫藥行業均是充分競爭領域,也是民營企業發展迅猛的行業,產能過剩嚴重。“這樣的局面不僅不利于企業生存,而且不利于社會資源的集約利用。作為央企,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有必要通過行業集中度提高削減部分落后產能,優化行業發展秩序。”
整合需要大量資金,錢從何來?
宋志平沒有向國家伸手,股市近幾年籌資能力也有限,只能通過向民營企業讓渡股權來實現聯合發展。以中國建材為例,這家建材央企先后重組了超過900家民營企業。
進入中國建材的民企老板不僅可以持有合作企業最高30%的股份,大部分也被聘為職業經理人,在解決了人才缺口的同時,還有效引入了民企活力和責任機制,提升了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能力。
幾年前,有一位民營企業家給宋志平寫信反映情況:“企業要挖一條溝,沒招投標就包出去了,花了500萬元。”還有人給宋志平說:“采購大手大腳,買潤滑油買三十年的,買耐火磚買了一倉庫。”
接到反映的宋志平非常高興。“這就是混合的優勢。因為里邊有他們的股權,所以他們的責任心要比單純的職業經理人和國企管理者強得多。只有雙方不斷發生小的戰斗,企業才會不斷進步。”
通過這一模式,中國建材以200億元國有權益控制了600億元凈資產,又用600億元凈資產控制了一個3000億元總資產的企業,實現了國有資本控制力的放大。資本收益率達到20%,超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民營企業呢?河北樂仁堂老總許雙年加入國藥集團時,企業年收入10億元;合資后擁有30%的股份,收入達到了120億元,折算下來個人股權受益達到36億元。
“要沒有實現混合雙贏,宋志平能安安靜靜地坐著讓你采訪?早就忙得焦頭爛額了。”宋志平笑著對《國企》記者說。
編輯:劉冰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