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斷言產能過剩接近拐點過于樂觀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有經濟學家最新提出,中國產能過剩的壓力可能正在逐步接近轉折點。以水泥的價格為例,從去年8月份開始,我國水泥價格明顯攀升,甚至在近期還超過了2012年的最高水平,這暗示水泥市場可能已經開始出現供應收縮的跡象,前期產能釋放對價格的壓力也有所緩解和扭轉。那么,產能過剩是否真的遇到了轉折點?評判轉折點的標準又是什么?
斷言拐點,太樂觀
記者:產能過剩是否真的到了轉折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徐洪才:這種說法過于樂觀,鋼材總體上還是開工率不足,比如唐山附近的鋼廠都在強行的被淘汰,特別是原材料庫存指數長期在50以下,價格指數長期是通貨緊縮狀態,這種情況下斷言拐點,過于樂觀。
三大指數判定轉折點
記者:評判轉折點的標準都有哪些?
徐洪才:一個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也就是PPI;第二是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最后,就是制造業經理人指數里的產成品庫存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目前,通貨緊縮已經持續了20多個月,說明產能過剩非常嚴重,盡管去年8月份以來,出現了微弱的回暖,接近或者高于0,但是不能過于樂觀。
結構轉型可破題產能過剩
記者:今年哪些行業值得關注?什么樣的外力,可以幫助企業擺脫困境?
徐洪才: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業,應該接受調整,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用工成本持續的增加、環保標準要求的上升,這些都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如果我們的制度可以對內開放,鼓勵市場競爭,打破壟斷,把過剩產能輸出才能起到作用;另外,美國、歐洲經濟回暖向好,也會有利于某些行業的產能消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也會消耗部分產能。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