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推動地產建筑綠色轉型
隨著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動,中國碳交易元年由此掀起帷幕,運用市場化手段治理污染的步伐也顯著加快。這一新局面帶動了相關行業和市場的跟進,尤其是在地產市場,有望在新一年引導企業積極轉型,推動國內綠色、低碳建筑市場的增長。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于2013年11月28日正式開市,首批490家企業完成了核算和第三方核查,可參與交易。這些企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北京排放總量的40%。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碳交易吸引了不少有實力的地產企業。其中,方興地產公司與中節能綠碳公司簽署協議,后者將出資購買方興地產旗下中化金茂物業公司每年1000噸碳排放指標。據悉,此交易是國內建筑業碳交易的第一單。
碳交易即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是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市場機制。排放企業的排放量如果小于配額,則可以將多余的碳排放配額出售,獲得收益;如果企業排放量超過配額數,則需要在市場上購買配額,為不能達成節能減排目標而支付額外費用。
據悉,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我國計劃在全國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在北京啟動碳交易市場之前,深圳碳交易市場已于2013年6月18日率先開市,上海于當年11月26日也啟動了碳交易市場。
碳交易市場的開通,以市場手段取代行政手段推動節能減排,將能有效利用市場杠桿調動企業積極性,推動企業主動增強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加快綠色建筑、綠色地產市場的到來。此次方興地產出售旗下中化金茂物業公司每年1000噸碳排放指標,正是源于其在節能減排領域剛完成的一次成果。據悉,2012年方興地產持有的凱晨中心完成了大規模節能改造,根據技術方案將節能25%,每年產生2000噸碳減排量,也就意味著方興地產每年將產生2000噸配額剩余。此次方興地產率先完成的建筑地產碳交易,正是將上述配額售出的結果。
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國碳排放總量中,房地產、建筑行業的碳排放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減少碳排放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2013年覆蓋多地的霧霾天氣給社會各界敲響警鐘,綠色、低碳發展刻不容緩。因此,地產企業完成碳交易,對帶動整個行業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將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方興地產董事局主席何操認為,當前的房地產調控以及碳交易市場的開啟,為房地產行業的綠色戰略轉型提供了一個機遇。在快速城市化、居民生活改善以及對環境日漸重視的背景下,低碳和綠色必然成為居民更加看重的選擇。對房地產企業而言,今后綠色戰略將從優選項變為必選項。
近年來我國在地產建筑領域加快了低碳及節能環保產品的示范及推進,例如,太陽能熱利用和節能建筑一體化已在多個城市推廣。但另一方面,綠色建筑市場的增長速度仍難于滿足現實需要。此次碳交易市場的開啟,以市場化的手段推進地產行業“減排添綠”,既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也是一個行業契機。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方向是智能、綠色、低碳。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建綠色建筑要達到10億平方米,到2015年末,20%以上城鎮新建建筑都應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按照綠色建筑發展規劃,這有望撬動超過萬億元的綠色市場規模,將有效帶動新型建材、智能建筑等產業發展。
據悉,目前國家層面正在部署開展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該戰略包括制定全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研究碳排放總量及其交易量的分配方法,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報告核查制度,出臺企業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等。有業內專家表示,下一步應進一步完善碳交易的管理,進一步明確和完善相關制度、法規,讓地產建筑市場的綠色轉型進一步加快。
編輯:許玉婷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