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網獨家:水泥行業“易共苦,難同甘”
看到標題有人肯定要說:“這話不對,前些年水泥行業大家就是在同甘的過程中迎來了6年的好光景”,事實真是這樣嗎?
水泥行業作為一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其發展歷程充滿了起伏與波動。從以往經歷來看,在行業遭遇低谷之時,企業之間更容易形成共識,共同應對挑戰;然而,在行業回暖之后,卻難以保持這種團結一致的精神。
這就像自古王朝都會經歷的那樣,打江山的時候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真打下了江山,總少不了勾心斗角、爾虞我詐。
一、共苦易:行業低谷中形成共識
在行業遭遇低谷時,特別是經歷了大規模虧損和破產之后,“吃疼”的業內企業通常能夠迅速認識到惡性競爭的危害,通過協同限產、限制價格惡性競爭等方式來穩定市場。
以2015年為例,當時水泥行業遭受了嚴重的打擊,水泥需求呈現了25年來首次大幅負增長,全年水泥產量比2014年減少1.3億噸,同比下降5.0%。?全行業利潤同比下降60%,水泥市場量價齊跌,企業虧損面達到40%以上。
在此背景下,業內企業很快意識到價格戰只會加劇行業的困境,于是開始協同限產。
恰逢其時,國家出臺了錯峰生產的政策,水泥行業積極響應,將錯峰生產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有效地緩解了產能過剩的問題,推動了市場回暖。這一時期,水泥行業維持了長達6年的良好態勢。
時間來到2023年,水泥行業再度迎來低谷,行業利潤大幅下滑,到2024年上半年,業內企業虧損加劇,全行業利潤虧損達到12億左右,行業幾乎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于是,近期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水泥企業開始呼吁“反內卷”,恰好國家層面號召避免“內卷式”惡性競爭。就在不久前,包括海螺水泥、紅獅水泥在內的以往大家認為的市場“強硬派”還專門到湖北拜訪華新水泥商討反內卷。
二、同甘難:行業回暖后開始分化
當行業回暖后,水泥企業之間的行為卻出現了分化。
一方面,隨著效益的回升,有了錢以后,部分企業就忘了曾經說的“賺錢是為去產能創造條件”,想到的不是關停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升級,而是大規模建線,批小建大或者提產改造,導致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嚴重。
中國水泥網統計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2年全國投產熟料產能1.85億噸,如果考慮到超產問題,這個數據還要大很多。
此外,數據還顯示,從2018-2023年合計有4136.21萬噸僵尸產能參與產能置換,“復活”產能3000多萬噸。且據不完全統計,還有40個在建、擬建產能置換項目即將在2024-2026年投產,涉及熟料產能6193萬噸。
另一方面,手里有了錢以后,一些企業慢慢忘了以前的苦日子,開始飄了。部分水泥企業甚至認為,2016年到2022年的好光景是靠自己的“實力”獲得的,殊不知這背后其實是全行業共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果。然后,不再積極響應錯峰生產,錯峰生產效果越來越差。
以河南省為例,盡管在行業低谷期間該地區的水泥企業曾共同響應錯峰生產政策,一同走出困境,但在行業回暖后,部分企業對錯峰生產采取了消極態度,甚至出現了一些違規增產的現象,在市場層面上,也是各種小動作不斷。
這種行為不僅削弱了市場調控的效果,還導致了價格的不斷下跌,最終影響了當地市場的穩定。
三、供需矛盾與主觀因素
供需矛盾是水泥行業問題的根本所在,但主觀因素也不容忽視。水泥行業如果不能解決“易共苦,難同甘”的弊病,即便行業短時間走出當前的困境,也只是暫時的,“好日子”將難以持久。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水泥企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強化行業規范,約束企業行為,避免惡性競爭。
2. 推進產業升級:鼓勵企業關閉落后產能,投資于技術研發和產業升級,提高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3. 深化供給側改革: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嚴格執行錯峰生產等政策措施。
4. 強化社會責任感: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關注行業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