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歐盟ETS給中國碳交易的思考
12月廣東宣布了推出碳排放交易計劃,加上其他的在內的六個試點項目計劃,中國將成為除歐盟以外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歐盟在2005年1月1日就啟動了碳排放交易計劃(ETS,Emissions Trading Scheme,也被稱為Emissions Trading Syste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然而,如今歐盟卻面臨過量的碳排放許可,導致現在碳交易價格的低下,以及一些水泥大企業,像拉法基,存儲了大量的碳許可。在歐盟碳交易市場非常低迷的背景下,中國如何避免出現歐洲式的碳價危機,陷入歐盟ETS的僵局,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總體而言,中國已經宣布,到2020年與2005年相比,打算削減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45%。在廣東,根據當地的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3年,242家控排企業和新建項目企業,其中控排企業配額為3.5億噸。廣東目前水泥產能為年產1.327億噸,是僅次于安徽的第二大水泥生產大省。
從水泥行業的角度來看,在2013年初在廣州由國際排放貿易協會(IETA)舉辦的廣東省工業行業碳排放交易研討會上華新的一位人士提到了監測,報告和核查的重要性(MRV)。從他的角度來看,排放評估標準是在“發展”階段,而 “穩定”的碳交易將取決于在任何地方都實施的一貫標準。盡管當時的廣東方案的細節不明,與會者建議與計劃者合作以確保排放生產者和購買者能參與決策過程的一部分。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波動碳價格對購買者可能是有益的,但一旦政府規劃者參與重整,那么購買者可能會失去吸引力。
2013年夏天路透社的經濟學家Thomson指出, ETS是一個總量控制的交易機制,即總量控制和排放權交易(cap and trade)機制,在這一機制下,政府設定碳排放總量,將碳排放分配到各排放企業。但在中國碳排放似乎沒有明確的上限,那么這樣的交易如何運行呢?中國的計劃上限是每單位碳國內生產總值(GDP)。然而,國內生產總值是依賴于生產,以這種方式運行的任何碳排放交易體系在交易過程中都將面臨不斷調整,這將給操縱該計劃的人足夠的回旋余地。更糟糕的是,Thomson還指出,中國計劃面臨超額分配的許可證,出現歐盟現在面臨的相同的問題。此外,由于市場勾結,碳價可能已經高于市場預期。因此,中國目前的碳排放權交易計劃缺少頂層的設計,特別是合理設計配額總量、分配方案等關鍵要素。歐盟的ETS的運行經驗表明,根據各國自己申報數量發放配額是使市場供大于求,從而造成碳價大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配額總量設置、配額分配方案、配額履約機制、市場鏈接機制等要素都會影響碳市場供求,影響碳排放配額價格。
中國的碳排放交易項目也面臨公開的問題。如果交易者不知道工業生產過程中究竟會產生多少的二氧化碳,那么該計劃可能會受到損害,比如水泥行業。另外,超額分配碳排放許可證可能使生產者很容易滿足目標,從而導致碳交易價格的問題。然而,由于碳排放量的上限是一個人工的機制,這樣真的會達到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應嗎?而對中國公民關心的主要問題——削減總排放量和清除空氣中的霧霾真的有用嗎?
對于水泥生產企業,大型生產商能夠很好的應對碳交易,從而擁有更多的碳排放許可證來出售,推出了統一的排放評估協議,并且能與計劃的規劃者保持較好的聯系。就像歐洲現在出現的像拉法基等的一些大企業,其實際二氧化碳排放比原來預測的排放量要低很多。因此,他們擁有了多余的碳排放配額,使碳市場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而較小的水泥生產商,像Ecocem,指責歐盟的ETS為了向低碳經濟轉型,通過超額分配補貼給較大生產者。今后,在中國同樣會面臨為了遏制產能過剩,再加上碳交易,小的水泥企業的日子很難過的局面。
編輯:袁燕萍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