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產業化:亟須國家標準和鼓勵政策推動
在環境污染和資源緊缺的現如今,如何尋求一種更科學更高效更環保的建筑方式,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又能充分保障民生,保護環境?這不僅是建筑企業在想的,更是國家需要重視的。
行業能否轉型成功,就取決于建筑工人是否能實現向產業工人的完美蛻變。
不能把半成品出售給消費者
“建筑產業化應該包括五化。”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建筑業特級資質企業、龍信集團董事長陳祖新一語驚人。
業內普遍認為,建筑產業化是指利用標準化設計、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等手段來建造建筑,利用信息化等方式來管理建筑的一種建筑工業化發展趨勢。這“四化”,也是建筑領域科學發展的簡要概括。
但在陳祖新看來,除了“設計標準化、部品工廠化、施工裝配化、管理信息化”,還應該有“裝修一體化”,也就是“住宅全裝修”。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龍信集團在國內率先嘗試全裝修住宅總承包管理模式,目前在國內已建全裝修住宅500多萬平方米,并主編了《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工程質量驗收規范》,說此話,是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和科學依據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談到:中國一步到位的精裝修住宅不足中國住宅年開發量的10%,而發達國家精裝修住宅一般占開發量的80%以上。有的城市每年因拆除舊建筑和新建筑產生的建筑垃圾就達兩千萬噸之多。
“要大力發展綠色節能建筑,因為綠色建筑本身就應該是精裝修住宅,只有精裝修及設備完善的住宅,才能保證節能減排。”仇保興呼吁。
在眾多的業內人士看來,不推行裝修一體化將造成如下諸多問題:購房者由于入住時間不同,裝修呈長期化,嚴重影響已經入住居民的生活;二次裝修時砸墻、鑿樓板、開槽、鉆洞等,浪費大量的建材,產生大量的垃圾,成為中國建筑垃圾的一大部分;對樓板、結構墻體的破壞,帶來很大安全隱患;內裝隊伍很多是小包工隊,施工質量不能得到保證等。
“如果沒有后面的一化,前邊‘四化’就會事倍功半,也相當于您把一件半成品賣給了消費者,這不符合‘商品’屬性的要求,也不符合“節能、節約、降耗、減排”的世界建筑業發展潮流,同時也與我國提出的低碳經濟、‘綠色建筑’不相匹配。”陳祖新不無感慨地說。
亟須國家標準和鼓勵政策推動建筑產業化
為什么我國的建筑產業化推進的效果和速度不是很快?在受訪的企業和專家中,都指出了同一個原因:行業標準體系的不完善和鼓勵政策的不明朗是制約發展的首要因素。這就如同缺乏綱領性文件和行為規范,企業無所適從。雖然企業大多都已意識到該行業的發展趨勢,也知道這是唯一出路,但企業各自為營,散沙式發展,難以形成合力,更難以形成氣候。
記者在采訪龍信集團時,看到了一份龍信集團整理的《國內各地對于推進住宅工業化的政策匯總》,上面清晰地列出了16條各地對支持建筑產業化發展的優惠政策和鼓勵措施。
其中北京、上海、沈陽、河北等地對采用工業化方式的開發項目獎勵規劃面積的3%容積率;寧夏制定“建筑工業化企業優先評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享受企業所得稅收15%的優惠政策”等。
另外,安徽省、沈陽市等地還在技術標準層面進行了大量的編寫工作。各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也陸續發布實施。這一系列根據不同地方經濟條件、區域發展現狀等因素制定的地方性政策和標準無疑表明地方政府對建筑產業化的態度,也在某種程度上切實推進了這項工作的開展。
“建筑產業化這件事,如果不是從國家層面來大力推動,再過十幾年也難以有效果。因為政策與標準出臺的速度總是落后于經濟發展的要求。”一家從事住宅產業化實踐工作的企業表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推進建筑產業化將成為各地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將在國家發展戰略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今年以來,住建部相關部門曾多次開展建筑產業化調研,行業標準有望明年出臺。
權威人士表示,除了相關技術標準外,主管部門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還可能在財政、稅務、土地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并制定鼓勵市場購買的相關激勵政策。在未來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不排除在土地出讓環節也明確要求按建筑產業化方式建造。
建筑工人需要完美蛻變成產業工人
國家政策與標準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產業支撐是建筑工人的成功轉型。不無夸張地說,行業能否轉型成功,就取決于建筑工人是否能實現向產業工人的完美蛻變。
由于我國目前傳統建筑領域的從業人員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加之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與社會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這個群體的成長沒能正比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這一現狀,也成了建筑業轉型升級又一需要解決的難題。
通過提高工資待遇來保障充足的人力資源,進而支撐行業的轉型,勢必能夠從客觀上促進建筑產業升級,提升技術含量,加快工業化建筑的步伐,但這并非是決定性因素。
“對建筑工人的專業化培訓、社會地位的重新審視才是建筑工人的真實需要,也才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陳祖新說。
據介紹,2010年龍信集團與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了龍信學院,實施“訂單式”培養計劃。龍信每學期都安排專業技術人才到學院授課,學生每年深入到企業項目部工地實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業務素質和職業能力,以培養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專門人才。
當時這一舉措在江蘇省內高職院校稱得上是一次創舉。也正是這樣的創新,實現了校方、企業、個人、社會的多贏,也成了建筑業人才培養可供借鑒的模式。
“教育是基石,是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而定向培養、系統化培訓,則是完成建筑產業工人數量積累、能力提升的有效形式。”陳祖新說。
在陳祖新看來,唯有此,才能保障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術的人才儲備和支撐。根據市場定律,建筑產業工人的薪資待遇也勢必水漲船高,進而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促進社會公平。
編輯:王欣欣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