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壓力迫使過剩產能“出局”
日前,北京的海淀區和朝陽區周末分別宣布將41家和138家污染企業逐出轄區。北京近鄰河北周二集中爆破拆除石家莊市郊18家水泥企業,共削減水泥年產能940萬噸。
此前不久,河北曾在一天之內集中拆除了26座冶煉爐,減少鋼鐵產能1000多萬噸。
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惡化已給中國各級政府戴上了一條“緊箍咒”,促使其加快治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淘汰落后產能。
2013年,“霧霾”成為在新聞媒介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受霧霾影響較重的城市已經從北京等少數幾個大城市迅速擴展到了華東甚至華南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已經到了中國公眾所能承受的極限,落后產能被認為是污染物的主要貢獻者。
近年來,中國高層每一次重要會議都會提到環境問題,剛閉幕的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政府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嚴懲重罰”,并第一次提出“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中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正常水平。多年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經濟規模與增長速度,不顧市場供需狀況大量上馬項目,既造成產能過剩,又加重環境負擔。目前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經營普遍困難。
今年10月,國務院就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出臺指導意見,詳細規定了解決產能過剩的步驟、方法和期限。
9月,環保部與華北六個省區簽訂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2011年12月,環保部還與全國31個省區市和中央企業負責人簽署“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責任書。要實現這些目標,壓縮過剩產能將是最有效的手段。
化解產能過剩與中國新一輪的改革緊密結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將迫使過剩產能退出市場。
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的確將面臨很多問題,包括地方政府和官員發展觀念的轉變以及人員的重新安置等。許多新的改革舉措與創新和轉型升級有關,國家倡導的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將有效解決地方產業替代和人員重新安置問題。
產能過剩在中國存在已久,中央屢次下發文件要求壓縮產能,但收效甚微,甚至出現越壓越多的怪現象。這與地方官員傳統的政績觀和行政考核體系直接相關。
如今,這些阻礙清除過剩產能的因素正在消除。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任以來,多次強調不再單純以GDP作為考核標準。中組部也于最近明確,政績考核不簡單以GDP論英雄。那些因亂上項目而造成損失的反倒要被追究責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單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地方債務問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多年來舉債上項目累積而成。化解產能過剩的努力將從源頭上卡住地方政府的舉債沖動,有助于債務問題的解決。
在中國新改革的大棋局中,化解產能過剩占據重要位置。完善現代市場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等,這些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必將促進過剩產能的化解。更合理、更高水平的產業布局也將促進國家宏觀發展目標的實現。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