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頭為筆 混凝土作墨 “畫”出全國首座3D打印配電房
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應用3D打印技術建設配電房。
廣州供電局使用此項技術,工期縮短30%,施工人員減少約50%
12月4日,廣州市荔灣區西塱村大橋西園巷的一個建筑工地內,工作人員操作一輛混凝土攪拌車,把混凝土倒進下方的容器內;容器緩緩上升,又把混凝土送入比它略小的攪拌機內;攪拌機轉圈,調制好的混凝土材料經過升料斗、送料車,最終從一個狀似加大加強版筆尖的打印頭擠出。原來,當天,南方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以下簡稱廣州供電局)應用3D打印技術建設配電房,這在全國尚屬首例。使用該技術建設,工期將縮短30%,施工人員數量減少約50%。
只需一臺建筑3D打印機
即可完成施工
在工作現場,工作人員通過電腦下達指令,打印頭游走在長12.1米、寬4.58米的長方形區域內。等轉到相應位置,打印頭便一邊走一邊“吐出”混凝土來。通過不斷調整打印頭的高度,房屋層層堆砌而成。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這座房屋是廣州供電局用3D打印方式建設的配電房,在全國尚屬首例。電流從這里流入,在這里分配、降壓并流出。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 3D打印配電房具有傳統工藝不可比擬的優勢:一次性成型、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并且,用機械施工代替人力施工,將大大降低人身安全風險。
廣州供電局基建部科長吳小飛介紹,3D打印配電房運用三維數字設計,把設計圖紙轉換成3D打印程序進行高精度打印,只需要一臺建筑3D打印機,加上1名操作員和兩三名普通工人的輔助,就可以完成1棟配電房的施工建設,“采用工人裝配完成相應工作量則需要至少10人”。
在昨天的打印現場,操作計算機軟件平臺的工作人員緊緊盯著電腦屏幕觀測建筑指數。“大專學歷的人培訓約一周時間即可坐在這里操作系統。”工作人員介紹。新快報記者了解到,3D打印配電房現場,工人們的主要職責便是操作機器以及監控進程。從電房基礎開挖、3D打印至電房裝修完成全過程施工工期少于35天,比傳統框架結構工藝縮短30%,施工人員數量減少約50%。
3D打印配電房
為電網建設闖出一條新路
3D技術打印建筑,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個新興事物,廣州供電局為什么要首先吃螃蟹?
據介紹,電力設施的土建建設多采用傳統工藝完成,建設周期長、成本高、用工量大、產生的建筑廢棄物多。電力系統中的集油池、電纜溝等結構既復雜又難以施工,經常要在極其狹窄的空間內作業;電力設施分布面廣,布局凌亂,不利于建設資源的統一調配和管理。
廣州供電局相關人員解釋說:“3D打印技術契合電房建設的需求,將先進技術引入電力建設中,可以為電網建設闖出一條新路。”
此外,使用3D打印技術建設配電房,可實現綠色環保施工。“3D打印替代傳統的砌磚、抹灰工藝,降低建筑粉塵污染,減少霧霾,現場整潔,使廢料的產生量減少60%以上,每萬平方米產生建筑垃圾不超過200噸,低于綠色建筑標準每萬平方米300噸的指標,在滿足綠色建筑標準的基礎上,再提升33%。”吳小飛介紹。
3D打印技術
目前在國際國內都備受矚目
學者陳迪在《3D打印機配置設計關鍵技術研究》中提到,“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大力發展增材制造,并要構建完善的面向增材制造技術的研發創新體系。3D打印技術目前在國際、國內都備受矚目。
國際方面,日本IDC公司統計和預測數據表明,2017年,日本3D打印市場規模為308億日元,比上年的283億日元增長8.9%。2017年至2022年,日本3D打印市場將以9.1%的年均率逐年快速增長。
2013年,國家科技部就科學技術的發展公布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制造領域項目征集指南》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技術)》,在兩個文件中,3D 打印技術首次入選,要求我國科研人員在一定時期內,完成對3D打印技術的深入研究。
這次3D打印配電房無疑是智慧建造應用于電網建設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綠色、高效、智能”的建設模式,將為未來的能源行業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
編輯:鞠麗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