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分享人|吳曉梅:感悟效能之道
本期金牌分享推出的是由魚峰集團本部第二黨支部、企業管理部副部長吳曉梅撰寫的“每月一讀”分享文章《感悟效能之道》。 推薦書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 “積極主動”教我們要把關注點放在影響圈(即自己可以改變的事情)上,遇事先找自己的原因,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不做消極被動的人,緊緊盯住別人的缺點、外部的環境,以及超出能力范圍外的事。當前要積極主動應對寒冷徹骨的水泥行情,我們更應該主動去探尋市場的潛在需求、主動消除生產浪費精益管理、主動查找自身原因縮小差距、主動想盡一切辦法讓產品送到客戶手上的價格最低、主動發現運營流程中的漏洞并及時彌補等等。這不僅展現了積極的工作態度,更能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環境中為企業贏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以終為始”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價值觀,審視企業的愿景與使命,反思我們終日所忙碌的,是否正朝著人生或事業的終極目標方向。就好比在踏上任何旅程之前,都應先明確目的地,然后精心規劃路線。我們正在做的年度經營計劃和全面預算亦是如此,只有確定好明年的經營目標和路線圖,我們在資源配置、人員安排等方面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投入和無效努力,確保每一步都朝著既定的戰略高地邁進,讓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堅定有力。 “要事第一”對于個人的時間與精力管理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四象限法則”的有效運用讓我們徹底走出工作的誤區,把自己從桌面工作中解放出來,思考并聚焦在影響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事情上。真正高效能的人士,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上,比如編寫愿景使命、規劃長期目標、建立人際關系、做好人才培養、制度體系建設等等防患于未然的事項,而不是緊急的事項。所以,無論個人或企業,如果長期忙于應付危機、急著“滅火”,那一定要反思是否我們防患于未然的事情做得還不夠,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停留在“做了”層面,離“做好了”差距還很遠。 “雙贏思維”“知彼解己” “統合綜效”這三個習慣,則共同編織成了一張和諧人際關系的大網,指引我們如何處理好個人與團隊的關系。只有摒棄零和博弈的狹隘觀念,尋求雙方利益的最大化,才能建立起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我們在處理同事與同事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企業與供應商之間、企業與經銷商之間的關系時,都要秉著雙贏思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為企業發展而努力,結成利益共同體。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用心去傾聽對方的觀點與需求,理解他們的立場與感受,這就是“知彼解己”。比如管理者要深入了解員工的需求、能力與期望,才能做到人盡其才,充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與創造力;企業只有站在市場和客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了解其痛點、喜好與消費習慣,才能開發出貼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客戶的信任與忠誠度;面對重大項目和挑戰時,部門之間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內耗,打破部門壁壘,充分發揮不同部門、不同員工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匯集各方智慧和力量,才能共同找到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的第三種解決方案,形成 1 + 1 > 2 的協同效應。 “不斷更新”的習慣,則如一股源源不斷的清泉,為個人和企業的成長注入了持久的動力。就個人而言,你自己就是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我們可以從身體、智力、精神、社會情感四個方面去進行自我提升和完善。所以,運動吧,閱讀吧,學習吧,積極社交吧,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煉自己!就企業而言,不僅要為員工提供培訓與學習的機會,鼓勵員工自我成長,同時企業自身也要不斷進行管理模式的創新、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以及企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確保企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競爭力。 合上這本書,我深感自己收獲的不僅僅是七個具體的習慣,更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人生哲學。這七個習慣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讓我們把這七個習慣融入工作和生活,持之以恒地踐行與修煉吧,努力成為一個更加高效能、更具責任感、更能創造價值與幸福的人! 文字 / 吳曉梅 圖片 / 宋夏琳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