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
產能過剩長期以來是抑制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痼疾”,在政府多輪治理后,均未達到預期目標。本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指出,要“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并加大“產能過剩”等指標在政績考核體系中的權重。
五大行業產能利用率低于國際水平
產能即生產能力的簡稱,一般認為,產能過剩即為成本最低產量與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之差。產能過剩是一個相對概念,產能是否過剩,需要在縱向對比產量增長過快、過猛的同時,考察在什么范圍內、相對于多大的有效需求而言。產能過剩還是一個結構性概念,同樣的產能會因質量不同、檔次不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程度相差迥異。
衡量產能是否過剩,業內普遍使用三個指標:一是產能的利用率高低,每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判斷依據不同,比如鋼鐵行業的合理產能利用率在80%左右;二是產能過剩會不會給行業帶來災難性影響,主要表現為行業利用水平大幅下降,行業的創新能力受到很大傷害,甚至造成嚴重虧損;三是是否會引起系統性風險,如金融方面的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過三次較為明顯的產能過剩。第一次是上世紀90年代初,歷經三年治理整頓。第二次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主要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第三次是在2003年中國進入新的經濟周期,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逐步突顯,并自2008年起漸次達到高峰。
依據衡量指標,目前中國的產能已經偏離了市場經濟的正常水平,正面臨著新一輪的過剩危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之一,就是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表示,當前產能過剩集中在低水平的重復投資上,經濟低水平產能過剩與高端制造產能短缺并存,鋼鐵等基礎原材料產能已呈現絕對過剩。
根據國務院今年10月印發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2012年底,中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其中,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部分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
全國PPI連續20個月同比下降
“供過于求”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正常表現,產能過剩是市場的自我調節過程,是一個保證市場充分競爭的必要前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有競爭力的企業脫穎而出。然而,當產能過剩超出一定范圍,則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產能過剩的增加將導致物價總水平明顯下降,形成很強的通貨緊縮壓力,加大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產能過剩使企業的投資預期隨之下降,企業會依勢合并或關閉一些工廠,這將直接導致失業,打擊居民的收入和消費,由此使經濟增長面臨越來越顯著的下行壓力。而企業開工不足,資源閑置浪費,庫存增加,成本上升,產銷率下降,凈利率降低,負債增加,致使銀行不良資產增加,進而將風險傳遞至金融行業。
眼下,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企業經營困難、財政收入下降、金融風險積累等,都與產能過剩密切相聯。在此影響下,中國工業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劇。 2013年10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5%,已連續20個月同比下降。
當前,中國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主要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務院《指導意見》總結分析了造成中國產能過剩的四點原因: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一些企業對市場預期過于樂觀,盲目投資,加劇了產能擴張;部分行業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集中度低,沒有形成由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導致行業無序競爭、重復建設嚴重;一些地方過于追求發展速度,過分倚重投資拉動,通過廉價供地、稅收減免、低價配置資源等方式招商引資,助推了重復投資和產能擴張;與此同時,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滯后,政策、規劃、標準、環保等引導和約束不強,投資體制和管理方式不完善,監督檢查和責任追究不到位等。
而造成中國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使市場化改革不到位,市場協調機制難以發揮作用。行政力量干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
回歸市場、建立長效機制
在2009年 “四萬億”投資計劃帶領下,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熱情攀升。如今正是行業前期投資下產能釋放的高峰時期,但隨著經濟總需求的逐季下行,產能過剩問題日漸突出。產能過剩,已成為制約中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考驗。
對于這個幾乎每5年就出現一次的老問題,新一屆政府大力出臺了前所未有的治理舉措。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中央領導就此10多次作出批示。三中全會前夕,以國務院名義發布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意味著問題重要性提升。
據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為了醞釀本輪調控政策,四個部門對8個省市進行了調研,又征求了12個部門的意見,對39個行業進行了統計,共調查近50個重點企業。
最終,《指導意見》確定了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清理整頓建成違規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完善市場機制等化解嚴重產能過剩矛盾的八大具體任務。加之新近出臺的三中全會“改革決定”,中央已經明確,以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徹底根除這一“痼疾”。
所謂治標要治本、力氣要用在刀刃上,以往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單純要求禁止擴大過剩產能,調控效果不盡人意。而參與制定解決產能過剩政策的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介紹說,最近的研究理念變以往的制止、抑制為化解,更加突出依靠市場力量調整和優化存量,更加突出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就是要減少政府的投資拉動和項目審批,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要讓企業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任,讓市場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具體來說,首先要改變各級政府過度利用行政力量推動產能擴張、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要對地方政府的資源動員能力給予一定的約束,使土地、礦產資源的出讓公開、透明、合規,要避免對投資、對金融領域的直接干預,避免用財政直接補貼投資。
其次,建立新型“準入”和“退出”機制。讓資源和要素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完善差別化價格政策,提高產業準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態環保標準,切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加速和強化落后產能退出,大力推進破產重組,并給予一定援助,同時與兼并重組結合起來,達到改善產業組織結構的目的。
再次,糾正以“唯GDP論”的政績觀。改變GDP掛帥的地方官員提拔體系,能從發展源頭抑制投資過熱,切實推進科學發展觀。對此,習近平近日“不再以GDP論英雄”的表態已彰顯出中國自上而下的改革決心。
當然,從世界經驗來看,沒有哪個國家的產業發展能離開政府的管理。多年來,中國政府在引領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政府放松對經濟產業的管制是大勢所趨,但放松不等于放任。
政府與市場本不是矛盾關系。面對龐大而復雜的市場,企業認知水平有限,無法知曉整個市場的供求情況。所以,在逐漸退出產業的管理角色后,政府可增強服務功能,發揮平臺作用,利用優勢搜集市場信息,建立各行各業的經濟信息庫,供企業參考。再讓企業根據這些信息調整自身生產規模,如此便把產能問題交給了市場,相信產能過剩困境不日可破。
編輯:劉冰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