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觀念創新成就“包容性成長”新模式
經濟之聲報道,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部分央企的做法具有示范意義和先導性。此次我們要關注的是中國建材集團。
國務院國資委所屬的中央企業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二是關系國計民生又高度市場化的,還有就是完全市場化的普通制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第二類央企,中國建材集團的董事長宋志平提出并推行了“央企市營”的機制。
宋志平:“央企市營”的核心內容有五方面:一是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二是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三是職業經理人制度,即董事與經理人要通過社會化、市場化方式選拔;四是公司內部機制市場化,即用人用工及分配機制等方面與市場接軌,使企業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升能降;五是依照市場規律開展企業運營,不僅產品與服務的經營與創新遵循市場規則進行,而且和民營、外資企業合作共生,追求包容性成長模式。
多年來,中國建材集團采取“央企市營”的動力機制,走一條包容性成長的道路。比如,這家企業對重組企業采取的是“七三原則”:中國建材收購70%,給民企創業者留30%股份,用少量國有資本帶動大量社會資本,共同推動企業發展。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認為,實際上中國建材工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在這些難題面前,中國建材集團之所以發展得又好又快,主要就是因為觀念上的創新。
雷前治:一是別人作的是產品,中國建材集團作的是市場。做產品和做市場是有區別的,作產品是一條線一條線的做,做市場是一個區域一個區域的做。二是別人作的是企業,中國建材集團作的是產業。中國建材集團將企業利益孕育在產業利益之中,產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使行業價值回歸。三是別人作的是企業,中國建材集團作的是文化。中國建材的文化能夠把中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合在一起,民營企業家昨天是小企業的大老板、為自己掙錢,今天變成大企業的經理人、為集團掙錢,仍然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地工作。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