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探索產業“走出去”新模式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全球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形勢的復雜多變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諸多困難和風險。同時,世界經濟格局調整變遷也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高端技術和人才引進,品牌渠道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中國企業既要積極審慎邁開“走出去”步伐,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又要創新“走出去”模式,不斷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
首先是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長期大于國民生產總值,反映出我國海外投資和收益水平的差距。從企業來看,國際化經營程度普遍較低,在全球化新階段,實施國際化戰略勢在必行。我們要樹立全球視野,提高全球資源整合能力,主動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成為全球競爭的有力參與者。
其次是探索“走出去”新模式。在全球經濟艱難復蘇的大背景下,單純的出口導向型戰略已難以為繼,我們必須積極探索“走出去”新模式,推動國際化經營向縱深發展。一方面,要重視全球戰略資源方面的投資,為我國長期經濟發展打下基礎。
另一方面,要走產業“走出去”的道路,就是用收購兼并的方式進入發達國家的有品牌和技術優勢的高端產業,用產業轉移的方式在發展中國家開展實業投資。
過去是貿易人員打前站,產業人員并不熟悉海外市場;今天,要在海外建工廠,產業人員也要“走出去”,親自上戰場。以前“中國是世界的工廠”,今后要改為“世界是中國的工廠”,這對企業既是巨大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
最后是堅持互利共贏理念。企業“走出去”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秉持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與當地企業密切合作、與當地人民友好相處的“三原則”,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樹立負責任的國際形象。
中國公司要積極融入當地產業鏈,與當地公司加大融合,照顧到他們的原有利益,創造增量互利多贏,不能把國內打惡戰的競爭文化搬到國外去。在互利共贏、融合發展的同時,企業還要做優秀的全球公民和企業公民,多提供就業機會,提高員工待遇和勞動安全保護;尊重當地法律和風俗習慣,加強文化交流與融合,多做公益事業,從而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編輯:方運田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