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國水泥企業如何國際化
近年來,中國的水泥巨頭開始紛紛走出國門,登上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大舞臺。從僅出口單一的水泥及熟料產品,到承建國際水泥工程帶動水泥技術和裝備出口,再到直接在海外投資建廠參與國際水泥市場競爭,中國的水泥企業一路走來,步步維艱,但也顯示出中國水泥企業正在快速發展壯大。
然而,在國內化解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很多人一提到國際化,就認為是鼓勵將多余的產能轉移到國外去,這樣的想法十分不符合國際市場規律,也會造成國外同行企業的恐慌。在當前形勢下,水泥企業“走出去”其真正的目的不應是簡單地理解為把產能“走出去”,而是在國外尋求一種投資機會,以化解國內新增產能的投資和產能過剩的壓力。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水泥行業的國際化還處于初級階段,各方面的經驗和資源并不十分充足,面臨著多項挑戰和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不足。很多水泥企業招聘員工去海外管理企業,但干不長就辭職了,有的員工即使給雙倍工資也不愿留在海外,這就說明了企業國際化并不僅僅是對員工的福利待遇問題,而在于企業是不是擁有一套國際化的人才管理機制,有沒有實行人性化管理,落實“以人為本”。
2、企業的品牌建設力度不夠。品牌影響力應該理解為,企業雖然沒到海外辦廠,但是企業的品牌已在海外有一定的影響力。品牌影響力的打造是需要長期的資金和時間投入的,國內很多水泥企業簡單認為只要企業有錢、有資本、有人,就可以到國外成功投資,這是嚴重錯誤的,只會導致直接與當地水泥企業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甚至到拉法基、豪瑞、海德堡等世界水泥巨頭的勢力范圍里去分一杯羹,難度也極大。
3、投資理念上存在著短板。水泥企業去國外投資并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是一個短期的行為,而要尋求長期的發展。目前世界經濟呈緩慢增長趨勢,我國水泥企業在海外投資成本較高,面臨投資回報風險增加問題。主要表現為:一些國家和地區政局動蕩不安,政策穩定性差,投資合作面臨不確定性,安全風險加大,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匯率并不穩定,這些都將直接導致投資企業直接受損。
4、國際化文化交流缺乏。近年來我國水泥企業經濟實力不斷上升,使海外同行產生了比較強的戒備和競爭心態,在政治上也招致更多的猜忌和疑慮,但是國內水泥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過程中,卻并不注重與當地文化、法律、政策等等的對接,缺乏必要的溝通環節,致使一些國家對我國水泥企業直接投資建廠設置較多的壁壘,甚至在我國企業境外投資并購時采取限制性措施。
因此,中國水泥企業欲想在海外市場獲得良好的生存和發展機會,在當地開展穩定的生產和市場經營活動,獲得理想的利潤,還需多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選用具有跨國經營經驗的管理人才,并做好后期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工作。人的問題往往是企業國際化最基本的問題,成功的海外投資一定是人與市場的完美結合。管理人才作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直接推動者,其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企業在海外投資經營的成敗。
2、樹立品牌化意識,注重宣傳和推廣自己。當前我國水泥企業在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上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并擁有豐富的國際工程承包和建材成套設備的出口的經驗與能力。企業可利用展覽會、研討會、專業洽談會等形式,積極加以宣傳和推廣自己,擴大在當地及國際建材市場的影響力。
3、大力實行本土化戰略,與當地水泥企業開展良好的競爭與合作。企業國際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國際文化交流的過程,將中國的文化、企業自身的文化與當地文化的結合,這也是投資成功的關鍵。企業實行本土化戰略有利于盡可能地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從而贏得當地政府和人民的好感,使企業獲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4、健全“走出去”的服務保障體系和風險保障機制,加強公共信息服務和政策咨詢服務。國內水泥企業可以實行以合資為主的投資形式,這樣既可以克服投資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存在的資金缺陷,也可以利用東道主國家的關系優勢,有效規避政治風險。
綜上,在規模、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我國水泥企業“走出去”已經初步具備了條件,但是如何讓這些優勢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投資層面,而是落腳于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大企業,我國水泥企業還要把握機會多與國際間同行交流,學會轉換發展理念,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協會的通力合作,做出周密的謀劃和科學決策。
編輯:劉冰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