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后 銀行現壞賬隱憂
中國人對4萬億這個詞匯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就曾啟動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一計劃給心跳日漸微弱的中國經濟以強有力的電擊刺激,但其副作用也延綿不絕。
銀行的壞賬抬頭是常被提到的副作用之一。由于四萬億計劃常被懷疑沒有按照預期的投向進行投放,而是投入到了效率較低的生產部門,一方面讓產能落后的企業有了茍延殘喘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銀行放貸的門檻降低,造成了后患無窮的銀行壞賬。
2013年中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4400億元,相比2012年末增加了近400億元。16家銀行無一例外,不良貸款余額全部上升。
另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最大的幾家銀行壞賬沖銷規模增加了兩倍。數據顯示,工商銀行在內的中國主要銀行2013年前六個月沖銷了人民幣221億元的壞賬,上年同期這一數字為76.5億元。
讓人擔心的是地方版的4萬億開始蠢蠢欲動。10月22日,四川省公布了2013-2014年計劃實施的重大投資項目情況。主要包括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民生工程及社會事業項目、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總投資額達到4.26萬億。與此同時福建省發改委也在近日公布了總投資額近4萬億元的投資項目。一場新的GDP競賽正在準備上演。
好日子漸少
最近兩周,央行開始收緊銀根,回籠過千億資金。這一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不久前統計局公布的9月CPI數據,9月CPI意外同比上漲3.1%,創7個月以來的新高。央行回籠貨幣無可厚非地被解讀為防通脹。不過一旦這一趨勢持續,剛有所起色的經濟,可能又將面臨挑戰。這一過程中,企業如果難以為繼,可能會危機到銀行的資產質量。
即使沒有未來經濟增長出現反復的風險,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現狀也難以樂觀。媒體報道稱,2013年上半年,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數家大型銀行壞賬沖銷規模增加了兩倍,一向被認為相對安全的大型銀行,其暴露出的風險讓人吃驚。
沖銷壞賬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利潤甚至消耗資本金。不過從中報來,銀行的利潤下滑并不明顯,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與這些銀行此前進行了大額計提有關。但“計提”池中的水總有被抽干的一天,一旦經濟增速下滑,銀行就需要繼續為壞賬埋單,這需要銀行能持續地保持盈利增長。而目前的政策環境,央行掘金將越來越難。
6月底,一場“錢荒”,暴露了銀行資產期限不匹配的風險,在央行的干預下,銀行的表外業務開始收縮。
同時,利率市場化有所加速,10月25日,央行啟動貸款基礎利率機制,人民幣的市場化有了更進一步的進展。當利率市場化正式拋出來后,以往張嘴就能吃下豐厚息差的銀行需要差異化的服務,來增加中間服務業務的收入,短期內利潤增長可能會承受壓力。
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2013年,長三角的落后產能開始爆發性出現問題,表現為銀行的不良貸款占比中,長三角地區占據了絕對多數的比重。
如今,四川再次拋出地方性的4萬億投資計劃,媒體稱,這可能會造就一批省級銀行的壞賬。實際上,地方債務問題很可能成為銀行未來最值得關注的風險點之一。
7月底,中國審計署啟動了全國政府債務的審計工作,目前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據接近審計署的人士處獲悉,國務院非常重視這次的審計工作,至于結果很難在近期公布。
顯然高層或許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雖然官方一再強調債務總量可控,但局部地區地方債沒有償還能力的情況可能也是存在的。
此前,有過蘇州地方融資平臺可能存在評級造假的情況。目前其他地區是否也有類似情況,不得而知。作為地方債的主要持有人之一,如果評級不能真實反映融資平臺的償付能力,那對銀行來說,手里的地方債無疑存在巨大隱患。
遺憾的是,面對質疑,蘇州地方融資平臺——蘇州城建至今仍未正面回復。
一位接近審計署的人士表示,某些地方債評級造假事情確實存在,該人士指出,審計署關注此事已經有較長時間,但在審計報道最終發布前,不便評論此事。
再融資是救命稻草
或許是已經已經看到了中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后,可能存在的壞賬風險,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開始拋售中資銀行的股票。
中國的大型銀行在上市前都曾引入外部的戰略投資,不過在2008年之后,這些戰略投資者陸續離開了他們在中國的伙伴。
2013年以來,先是高盛清空了所持有的工商銀行股份,隨后西班牙對外銀行對中信銀行進行了減持。分析人士認為,這趨向性非常強的舉動,一部分說明這些外資機構正在努力契合巴塞爾協議對銀行資本金的監管要求,另一部分也說明,這些外資機構不再把中資銀行當做優質資產。
一位接近高盛的人士表示,高盛清空工商銀行的股票并非看空該公司,而是工商銀行波動劇烈的股價,已經影響到了高盛自身的報表穩定性。很顯然,資產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商銀行的股價。
公開信息顯示,外資投行在出售中資銀行的動作上出奇一致。目前五大行中,僅交通銀行的戰略投資者匯豐銀行沒有進行拋售。不過騰訊財經從相關渠道了解到,匯豐與交行的合作,并不是看重了交行的盈利能力,而是希望借助交行的網點,拓展自己在中國的業務。
中資銀行的壞賬壓力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大,當資本金遭遇侵蝕時,再融資將成為銀行的標準動作之一。
今年以來平安、招行、光大都相繼拋出再融資的計劃,目前來看市場足以承受。但當更多的銀行加入再融資的行列,誰都不敢想象,市場將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