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組合拳效果顯現
隨著7月以來工業、外貿、投資、庫存等宏觀經濟數據的持續回暖,中國三季度GDP增速反彈至7.8%,較上季度反彈0.3個百分點,“穩增長”目標下的政策組合拳效果集中顯現。
7月份以來,企業投資信心增強以及工業生產的企穩反彈,經濟下滑勢頭改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從外部需求角度看,隨著美日歐經濟復蘇趨向好轉,全球貿易和需求出現明顯反彈。對歐盟、日本貿易出現好轉跡象,對美國、東盟貿易持續增長,其中7月份,中國對G3(美國、歐盟、日本)發達經濟體出口增速集體明顯好轉:對美出口同比由6月的-5.0%反彈至5.27%;對歐盟出口由6月的-8.3%大幅反彈至5.87%,中日雙邊貿易三季度同比下降5.3%,也較上半年明顯收窄。
而從國內生產角度看,企業庫存回補有所加快。7月份以來,與大型投資項目相關的鐵礦砂及其精礦、鋼材進口同比增速開始出現明顯反彈,在企業補庫存帶動下,8月份制造業PMI新訂單指數為52.4,是連續四個月回落之后迎來的首次反彈,并創下2010年8月以來最大升幅。
三季度經濟增長企穩加速得益于7月份以來一系列微刺激組合拳政策的集中釋放。首先,貨幣政策方面,經歷過6月份金融市場的“錢荒”之后,為了緩解短期市場流動性緊張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中央銀行一直都是通過短期貨幣市場的政策操作,比如逆回購的工具,來不斷提高市場流動性的“水位”。二是,財政政策“做減法”,6月份國務院通過了對中小企業減免稅負的支持政策,有助于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第三,用金融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金十條”出臺,主要是通過盤活存量來優化增量。第四,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加速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同時,擴大了“營改增”試點范圍,積極推進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資源性產品價格等改革,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
然而,短期增長加速并不代表長期增長無憂,更難以輕松化解中國經濟面臨的“去杠桿化、去債務化、去產能化”的三大難題,長期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因此,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須通過改革釋放增長紅利來實現,預計11月份即將召開的十八大三中全會必然會帶來具有全局意義的改革。
編輯:張曉燁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