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加快制(修)訂重點行業排放標準要落實在“快”
近日,國務院下發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大氣環境保護,改善空氣質量作出了周密部署。提出的奮斗目標鼓舞人心: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五年時間并不長,一轉眼“十二五”計劃期也已過半。在我國大氣污染形勢嚴峻,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面前,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去努力奮斗。
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特別強調了細顆粒物(PM2.5)的問題。PM2.5的來源除自然和人為形成的細顆粒物外,還來自于環境空氣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細小顆粒物。PM2.5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此,氣象專家和醫學專家認為,由PM2.5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水泥行業排放氮氧化物量處在“老三”,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時不我待。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第七條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嚴格依法監督管理。要求“加快制(修)訂重點行業排放標準”。排放標準對企業而言是環保設施建設的依據,也是企業能否生存的重要標準之一。國務院要求“加快”很有必要。
2012年1月環境保護部領導到海螺集團考察調研水泥行業污染減排工作,表態環境保護部正在研究的排放標準將會很嚴格。時至今日,有一年半多了。在媒體報道中,也不知有多少次說“即將”出臺,也紛紛揣測新修訂的標準可能排放的允值。
今年1月湖北黃岡亞東水泥窯脫硝工程竣工并投入試運行時,有省級媒體對黃岡亞東水泥脫硝項目下了個“三無定義”,稱該項目是在國家無技術政策、無新的水泥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無水泥行業脫硝技術政策指導的情況下,歷時半年攻堅完成。從被稱為“三無”至今又過了8個月了。而自開展脫硝以來,水泥水行業建成脫硝裝置生產線早已超過百條。
水泥企業也早早翹首盼望新修訂標準,盼得“頸”都酸了,卻還不知環保部門將如何“加快”,可否盡“快”給個說法!
編輯:劉冰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