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包容是企業經營內在需要
“包容”,是一個人品德和內在修養的體現。作為企業家,包容絕不僅僅是自身修養的體現,包容的心態能夠讓企業獲益匪淺。
中國的企業家們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一切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核心,只考慮投資者利益。但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發現,客戶利益、員工利益和投資者利益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所以發展到企業的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企業公眾化階段,也就是綜合目標階段,把投資者、客戶和員工的利益都納入到企業的目標中一并考慮。我在北新建材時提出過“沒有比員工對企業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沒有比客戶對企業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沒有比投資者對企業有信心更重要的事”,這是對企業管理提出的要求,也體現出當時企業的階段性特征。
第三個階段是企業社會化階段,即不僅要注重投資者、客戶和員工,也要關注整個社會、自然和資源的可持續性,注重相關者的利益關系。現代企業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比如,韓國浦項鋼鐵把企業的環境、安全、質量、技術、成本五項要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進行排序。可見對社會利益的重視程度。現在,國資委提出央企要承擔“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也體現出中國企業正面臨企業社會化的階段。從這點可以看出,在企業發展的第三個新階段,企業的成長方式和設定的目標正在越來越強烈地體現著包容性。
現在提倡企業的發展要創新,而創新發展也需要包容性創新,即我們常講的集成創新。在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技術和產品是靠獨門技術完成的,盡管我們提倡保護知識產權,但過分壟斷和封鎖技術的時代已經完結,現在幾乎每項技術都有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在相互追趕,而且最終的成果也往往互相借鑒。中國建材集團這些年通過并購海內外高科技企業、通過引入高層次人才、通過各種方式的集成創新,在建材和新材料等許多領域成為國內行業的領先者,都源于這種包容性創新的思想。
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是市場競爭主體,市場競爭更多強調的是優勝劣汰,但這并不妨礙以包容的心態面對競爭。我們思考問題不能只是直線型,一講到競爭,好像就是你死我活,講到包容好像就是一團和氣。其實,包容中有競爭,競爭中也需要包容。在這個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里,做企業所包含的因素越來越多,需要企業的包容度越來越大。只有包容別人才能被別人所包容。所以我們必須學會聽取各種意見,接納不同訴求。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屬性,但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年的市場經濟競爭過程中,企業大都經歷了生產過剩和無序競爭。比如把過剩的牛奶倒入海里這樣的例子,恰恰反映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無序競爭的弊端。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路線,即主張良性化的、有序的市場競爭。其實,在今天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市場競爭也十分理智,西方人經歷了若干次大規模的兼并重組,可以說西方絕大多數產業集中度都極高,市場變成了大企業之間的一種良性競爭,既保證了競爭的理性化,也保證了投資者、員工和客戶的利益平衡。因此就有了競合理論,有了著名的“藍海”戰略。從西方的產業發展可以看出:聯合重組并非企業壟斷,市場經濟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一定的市場集中度,而大企業掌控市場會更有利于行業健康和市場穩定。
以前我們認為,計劃經濟是政府有形的手,而市場經濟是看不見的手,但在市場經濟中,健康的大企業才是那只看不見的手,通過它們來進行資源的配置和市場的調整,大企業對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同時也是帶動中小企業的引擎。
現在我國經濟逐漸進入中速發展階段,我國工業也已進入后工業時代,特點是產能過剩。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企業家們用一顆包容的心,顧全到行業,照顧到他人,建立一個新的供需平衡,以提高質量和品質為主,以提升技術為主,而不是再增加產能。
一些企業和企業家以打敗競爭者為目標進行自殺式壓價競爭,甚至以次充好,各類安全事故屢出不窮,把整個行業都幾近搞垮……看到這些令人痛心,倘若企業家對待企業發展和行業競爭有包容的心態,就可以把整個行業培育得更好。
編輯:劉冰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