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面臨的形勢和協會的任務
2004年2月26日
同志們:
2003年不僅對中國水泥工業乃至世界水泥工業發展史都是異乎尋常的一年。水泥產量達到了8.25億噸,純增長近1億噸,相當于世界水泥產量排名第二的印度的年產量。從行業整體運行形式來看,產量增長的同時效益也實現了同步增長;水泥企業保持了較高的產銷率。但我們應同時看到,水泥產量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據中國水泥協會統計,2004年擬投產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達240條,熟料生產能力達到2億多噸(不包括700t/d以下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預熱器窯生產線以及其它窯型生產線),在建擬建項目生產能力大大超過了預期需求,必將導致生產能力過剩、市場無序競爭、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甚至造成金融風險和經濟社會其他方面的隱患。對此引起了國家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2003年1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03]103號文,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部門《關于防止水泥行業盲目投資加快結構調整的意見》。今天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與中國水泥協會聯合在此召開的大會,就是為了落實文件精神,以及2月4號國務院召開的嚴格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和要求,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促進水泥行業健康發展。下面我就水泥行業在新形式下如何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和中國水泥協會的任務談談我的看法。
一、水泥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及分析
(一)主要經濟指標大大好于往年
1、產量增長再創歷史新高
2003年全國累計水泥產量8.25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1.99%,創下了1994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山東、江蘇、浙江、廣東、河北和河南六省的水泥產量在全國排名前六位,繼續保持了水泥大省的地位,產量合計達42325萬噸,超過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達到51.3%。
水泥產量增長速度超過30%的省份為江西和寧夏,分別達到40.5%和32.3%。
2、工業總產值與銷售收入同步增長
2003年水泥工業總產值(當年價格)完成1898.24億元,同比增長22.34%;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795.51億元,同比增長24.28%。
山東、浙江、江蘇、廣東和河北工業總產值均超過了100億元,其中山東省達到了256.60億元,占全國水泥工業總產值的13.52%;山東和浙江兩省水泥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245.22億元和194.00億元,兩省之和占全國比例為24.46%。
3、行業實現利潤一路走高
2003年行業累計實現利潤110.3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8.20%,創歷史新高。26個省份盈利,浙江和安徽處于前列,這兩省的利潤總額分別為25.98億元和17.45億元,占行業利潤總額的39.34%。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930.42%,是各種經濟類型企業中利潤增長最高的。
4、稅金總額穩定增長
2003年全國累計上繳稅金總額134.2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03%。浙江、山東、江蘇、廣東、河北和安徽上繳稅金合計占到全國的50%左右,安徽的增長幅度達到了70.88%,為全國之首。
(二)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1、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水泥產量高速增長
從國民經濟發展情況分析,2003年經濟增長達到了8.5%,在國內消費增長平緩,外貿順差明顯縮小的情況下,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資增長。據有關部門估算,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60%左右,也是拉動2003年水泥高速增長的直接原因。2003年水泥產量8.25億噸,比2002年凈增1億噸。
2. 經濟運行質量整體提高
2003年水泥工業運行良好的標志并不僅僅是實現了產量高速增長,主要是實現了速度與效益的統一。全年累計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48.2%;其次在總量擴大的同時,結構大大改善,新型干法水泥成為增長的主導;第三是行業發展的能力不斷成長,企業活力明顯增強,投資增長加快。
中國水泥協會對2003年各項經濟指標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數據顯示,行業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首先企業平均規模提高,企業平均產量由1991年的4.8萬噸提高到16.8萬噸,是當年的3.5倍。海南、上海、山東、江蘇、浙江5省企業平均產量均超過了25萬噸,相繼為36.17、29.91、29.74、27.37和26.74萬噸;全國平均人均水泥產量在1991年145噸的基礎上將近翻了四番,達到561.04噸。人均產量超過650噸的省分為海南、上海、浙江、江蘇、天津、福建、廣東、山東、河北9個省(市),人均產量依次為1322.61、1200.57、919.67、843.93、841.25、712.81、697.28、687.11、685.74噸;產品的銷售成本、費用、稅金、管理等費用更加合理;從財務效益上分析,成本費用利潤率、資產負債率均好于往年。
3. 水泥工業投資快速增長
根據全國城鎮500萬以上水泥投資項目統計,2003年1-12月份全國水泥行業投資在建項目為1,044個,比去年同期增加301個,規劃總投資達到786.09億元,同比增長133%。累計完成投資達到288.38億元,同比增長1.15倍。登記注冊的內資企業共982個,占全部施工項目的94.1%,比去年同期增加327個,同比增長49.9%;完成投資259.95億元,占全部完成投資的90.1%。今年水泥在建項目有以下幾個特點:新開項目多,占全部施工項目的69.2%;項目分布不均勻,除海南省外,全國各省份都有在建項目,但東部地區項目比例達到了45.4%;資金到位迅速,且自籌資金占主要地位。
4.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能力快速增長
中國水泥協會12月中旬,再次從各有關設計單位,設備供應商,專門從事干法窯、預熱器窯改造的單位,函調了當年投產和次年擬投產的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加上我們掌握的企業自己設計的項目(可能還會有個別遺漏的項目,但不會是大項目),最新統計顯示,2003年投產的生產線共98條,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能力(按310天計算)6,372萬噸,其中2000t/d及以上生產線46條,熟料生產能力4,566萬噸,占總投產能力的72%;2500t/d及以上生產線42條,熟料生產能力4,309萬噸,占總能力的68%;5000t/d及以上生產線11條,熟料生產能力1,798萬噸占總生產能力的28%。
5. 水泥大企業集團迅速擴張
海螺2003年的擴張勢頭仍然強勁,新增熟料生產能力占總能力29%。目前在建的生產線達13條(含4條10000t/d),總規模為2635萬噸熟料,2004年投產熟料規模為2170萬噸,屆時熟料總能力將達到4874萬噸,牢牢確立了在中國水泥界的“巨無霸”地位;華新集團地處長江中下游,東進西擴,在建及擬建熟料能力達961萬噸,使這個國內“老字號”企業煥發新春;山水集團異軍突起,抓住山東經濟的高速發展機遇,大力發展新型干法生產線,2003年投產5000t/d、2500t/d生產線各兩條,粉磨站600萬t;冀東抓住北京奧運、開發大西北、振興東北的機遇,在華北、東北、西北用收購、兼并、聯營等形式,迅速擴張,2004年9月份前將有434萬噸熟料生產能力進賬;三獅在浙江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下,迅速在省內布點,建設新線和粉磨站,并伺機在省外發展,保持在省內“老大”的地位,已躋身國內五強,2004年7月份以前,將再增加543萬噸熟料生產能力。
還有天山、中聯、亞泰、祁連山、秦嶺、東方鼎鑫、紅獅、亨達利、塔牌、粵秀、浙江水泥和天瑞集團等都在加緊建設、擴張,這些企業集團所形成的生產能力將大大提高水泥生產集中度。外資企業、港臺資企業中,拉發基水泥、嘉新水泥、亞東水泥、華潤水泥都在采取種種方式,積極、認真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選擇好的地點,好的方式,好的時機進行擴張。
海螺、冀東、山水、華新已把他們的產品伸向了海外市場,在北侖港、南通港、唐山港、泰州港、黃驊港、黃島港分別建設了粉磨站或散裝水泥出口設施,這將大大地加強我國水泥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三) 2003年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
1、電力短缺成為制約水泥發展新的瓶頸
電力供應總量不足;用電需求全面擴張;高耗能行業快速增長;持續高溫、干旱、供水不足以及煤炭供應緊張等原因,造成全國大部分地區缺電。受電力供應短缺影響,水泥成為重災區,盡管山東、浙江、廣東、上海等省份的水泥產能增長速度超過50%,創造了水泥發展史上的奇跡,但華東地區還曾一度出現了水泥供不應求的緊俏局面。價格驟升。
以進入上海市場的水泥為例,水泥價格自9 月以來平均每月上漲30多元。進入11月份以來價格才開始平穩,價格水平比往年高出8%。
2、交通運輸成為水泥發展新的制約因素
部分地區缺水以及河道整治,造成依賴水系運輸的水泥船無法暢通;鐵路提速對部分路段進行改造,限制了貨運;治理公路運輸超載,給以公路運輸為主的企業(包括原材料進廠,產品出廠)造成了重大影響。這些都是今后生產經營認真面對和研究的問題。
3、歷史的教訓決不能忘記
在如此高增長、高效益、高投入的情況下,全行業要保持高度的清醒,絕不要忘記“九五”期間,水泥純增長達2.65億噸,1994年實現利潤146億元,創造了歷史最好記錄,可是,到1995年下半年,水泥價格急轉直下,1996年及以后的幾年里,水泥消費總量雖緩慢增長,但水泥卻出現全行業虧損。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如何正確判斷水泥行業所面臨的市場形勢和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保持水泥行業高投入能獲得高回報和健康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非常重要的課題。
二、2004年水泥工業經濟走勢分析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表示,2004年經濟工作要按照穩定政策、適度發展,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確保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在7%以上,這無疑給水泥行業吃了定心丸。預計水泥產量由于2003年的慣性作用,還會有10%以上的高增長。但是對水泥市場容量增長的期望值決不要太高,原因如下:
1、去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高達16萬億元,完成投資5.3萬億元,如此高速增長已經帶來許多新問題,為此,中央和國務院下決心要加強宏觀調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采取一系列嚴厲措施,把投資總規模降下來,防止國民經濟出現大起大落,投資規模的下降對水泥需求量將產生直接的影響。
2、去年中國人均消費水泥已經在高位運轉。去年我國人均消費水泥500公斤,雖然比日本、韓國、泰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低,但我國發展不平衡,沿海的上海、北京、浙江、廣東、江蘇、天津、山東、福建等六省三市有4.2億人口,生產水泥也達4.2億噸,消費水泥超過4.5億噸,人均消費水泥超過1噸,這在世界水泥發展史上,如此大的人群達到如此高的消費水平是絕無僅有的,相信這樣的消費水平不會維持很長時間。
3、水泥行業的高回報拉動了社會投資高傾斜。據不完全統計,去年水泥行業投資中90%是用于發展新型干法窯,其中64集中在華東地區。根據去年調研統計的新建和改擴建項目,預計2004年將新增新型干法窯的熟料生產能力突破1億噸,那么華東地區新增產能將達到6000萬噸以上,盡管目前該地區水泥仍然比較緊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成定局,水泥市場發生激烈的動蕩將不可避免;
4、隨著建筑結構的變化,替代水泥的材料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鋼結構替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速度也在加快,隨著社會經濟成熟度的不斷提高單位投資的水泥用量在大幅度下降。
從圖5、圖6可以清楚地看出,水泥需求與投資成正比的關系在新的經濟形式下在不斷發生變化,那就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投資與需求將不成正比,萬元投資的水泥需求量隨著經濟發展的成熟明顯呈下降趨勢。
如何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作為水泥企業首先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在看到水泥工業發展大好形勢的同時,也不能無視水泥工業發展中存在的投資熱問題和外部條件的不利影響。
1. 警惕盲目投資建設的加劇
自2001年以來,新型干法水泥得到了快速發展。截止2003年底,每年新型干法熟料遞增量都是上一年的一倍左右。我國水泥工業隨國民經濟的發展乘勢而上,為調整水泥工業結構和水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新型干法水泥的發展也應該是健康、有序、協調的發展。據中國水泥協會統計,2004年擬投產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達240條,熟料總能力為21,076萬噸,加上以往的熟料生產能力,總能力將達到40,143萬噸。這里不包括日產700噸以下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預熱器窯生產線以及其他旋窯生產線。若加上這些能力,旋窯熟料生產能力將達到47,000萬噸,若按30%的混合材摻量計,水泥生產能力將達到61,100萬噸。
若2004年擬投產項目(都已簽訂了設計合同)按期投產,新增熟料生產能力是今年的新增能力的3.31倍。雖然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發展空間很大,但其發展要遵循其經濟規律,快速發展決不等于“大躍進”,況且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完成。淘汰進程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也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要適合我國的國情,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就業和增加就業這一目標的特殊分量。
水泥投資過熱問題雖然只是局部問題,但個別地區、個別企業紛紛跟風,盲目攀比上項目的現象有所抬頭。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受外部條件制約的矛盾日益突出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主要能源的供求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能源對水泥工業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大。2004年全國總的電力供需形勢將比2003年更為嚴峻,國家電網公司初步預測,用電增長在10~13%之間。到2006年全國電力供需可以實現基本平衡。
小煤礦因安全問題被關停,全國大面積治理公路超載運輸,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明年煤炭價格上揚,運輸費用增加。水泥生產是用電、用煤大戶,煤、電不足不僅影響水泥生產,而且直接影響水泥的生產成本。水泥企業應提前做好準備,制定應對措施。
三、2004年中國水泥協會的任務
2003年中國水泥協會主要辦了兩件事,一是準確向政府反映水泥行業發展的主流、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政策建議;二是加強協會自身建設,增加為企業服務的手段,提高服務水平。
2004年,中國水泥協會的任務是全面落實國辦發[2003]103號文和2月4日國務院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抓住機遇,調整結構,爭取給社會投資合理回報,促進新型干法水泥健康有序發展,具體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1、引導水泥行業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國辦發[2003]103號文和2月4日國務院電視電話會議已經為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在落實中也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此,大型化新型干法窯的發展也必須與充分利用低品位資源和能源相結合;與充分消納城市生活廢料和工業生產廢棄物相結合;與提高水泥質量檔次、提高建筑物耐久性相結合;與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努力提高生產集中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相結合。
為把這四個結合變為現實,發改委已經同意中國水泥協會開展前期工作,在條件成熟時,利用國家政策支持建設1~2條示范線。希望感興趣的企業迅速與發改委工業司和協會秘書處聯系,爭取上半年完成前期工作,年內開工建設。
為調整大型新型干法窯生產力布局,支持振興東北老工業區和中西部開發,發改委同意中國水泥協會建議,選擇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一批4000t/d級以上規模新型干法生產線,為此,建議各地的行業主管部門、協會要幫助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建設1~2個在當地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項目,但切忌一哄而起,不顧客觀條件,盲目上馬,致使新的投資不能獲得合理的回報,造成新的、更大的浪費。
中國水泥協會正在醞釀按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總要求,參照國際先進水平,制定一系列技術經濟指標的標準,供企業、政府和金融等部門決策時參考。希望各大企業、設計院所和技術經濟專家能積極參與,密切配合,早日付諸實施。
2、為配合政府完善配套政策為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為把103號文和電視電話會議所確定的防止水泥投資熱,加強結構調整的各相措施落到實處,由發改委經濟運行局牽頭,商六部委相關司處,與中國建材協會、中國水泥協會共同組成工作協調小組,日常工作人員放在中國水泥協會。主要任務是:圍繞嚴格市場準入,公平競爭和落后生產技術的退出通道,開展調查研究,制定具體方案和政策建議,暢通信息渠道,為政府決策和執法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提供依據。
該小組在運行局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協會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廣大水泥企業既是結構調整的主體,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同時又是被監督的對象,希望各地水泥協會和企業都來支持我們的工作,為促進水泥工業健康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3、為維護行業整體利益開展調研提出政策建議
為維護行業整體利益開展調研,提出政策建議,維護會員單位的合法權益是協會的責任,秘書處要根據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或會長會議的建議開展維權工作。在新疆會上,部分企業提出散裝水泥收費問題,希望協會通過調研,積極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議,加快改革的步伐。各級散裝水泥收費辦法在歷史上,為推進中國散裝水泥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這個提案是該啟動時候了。還有類似涉及全行業企業利益的問題,需要協會出面的,請各位理事提出來,由秘書處安排解決。
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為使中國水泥協會逐步國際化是我們這一屆班子的工作目標,兩年來中國水泥協會先后創辦《中國水泥》雜志和《中國水泥協會網》,今年還準備在世界銀行、美國BATL基金會的指導和支持下,聯合環保研究院,與行業內的部分規劃、設計部門共同發起組建水泥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創辦“一刊、一網、一中心”,目的就是更好地為全行業提供準確、及時、有價值的信息。辦好“一刊、一網、一中心”,更需要大家的呵護和支持。
編輯: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