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高科技融入人們生活
在一次與建筑師的交流會上,我提出了如何定義好建筑的觀點。我認為,好的建筑應該讓歸來的游子既能找到回家的感覺,又有新鮮感。回家的感覺是傳承,新鮮感是創新?,F在的房地產商,動不動就把一片老建筑拆光推平,讓歷史回到零的起點,歸來的游子不但找不到原來的家,連生活過的村子都找不到了,能不悲涼嗎?
我提出建筑應該有4個基本屬性,從邏輯關系上這樣排列:實用性、科技性、文化性和藝術性。從原始人蓋房子只是為了遮風避雨,到今天要求舒適健康,是房子的實用性。隨著房子蓋得越來越多,蓋房子經驗的積累,要求安全,并用最小的投資實現最大的功能,就有了設計規范和各類技術規程,這就是科技性。誰蓋房子都希望能夠滿足他們心靈深處那種追求,這就是文化性。好的建筑師能夠有機地把實用性、科技性和文化性結合起來,這就是藝術性。分析起來,多數產品不論大小都應該具備這4個屬性。
好房子應不應該有一個普適性的標準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今天全球都在倡導節能低碳的大背景下,國家新一屆中央領導對綠色建筑特別重視,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號召,今年1月1日國務院1號文件轉發了國家發改委《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李克強總理7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和智能城市,社會也對綠色建筑有普遍的認同和迫切需求。所以,今天判斷一個房子是不是好房子的標準,首先要看是不是綠色建筑,通過評價標識判定符合幾星級綠色建筑標準。
如何讓綠色建筑落地?
各地政府都在倡導綠色建筑,老百姓都在關心綠色建筑,可是如果問一問身邊的人:綠色建筑是什么?答案卻鮮為人知。這就是制約綠色建筑發展的第一個瓶頸,社會缺乏對綠色建筑的統一認識。有人認為多栽幾棵樹,多一點綠化面積就是綠色建筑;有人認為做了外墻保溫就是綠色建筑;有人認為用了太陽能或地源熱泵,用了幾項節能技術就是綠色建筑。這些都是盲人摸象的片面認識,綠色建筑是一個系統工程,實現手段貫穿于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的始終。其實國際上對于綠色建筑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但是基本的共識是:綠色建筑不僅要能夠提供舒適而安全的室內環境,還應該與自然環境相和諧,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2006年6月1日,我國住建部頒布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綠色建筑定義如下: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
很多建設項目都標榜“綠色”“生態”“環?!薄暗吞肌蔽藗冄矍颍钦嬲_到綠建標準并得到住建部星級標識的綠色建筑還寥寥無幾。很多政府部門、業主單位或設計咨詢單位都信誓旦旦發展綠色建筑,但雷聲大、雨點小難以落地。制約綠色建筑發展的第二個瓶頸是人們擔心綠色建筑技術不成熟或增加投資不得回報而停步不前。什么產品都想打上一個“綠色產品”的標簽,這就需要工程技術人員用高度負責的態度把關,需要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有關評估推廣部門負起高度的責任,向社會推薦發展綠色建筑所需要的核心技術產品。
制約綠色建筑發展的第三個瓶頸是開發商之間因為競爭關系相互技術保密,不肯把自己在綠色建筑方面嘗到的甜頭與其他開發商分享。其實,絕大多數開發商在綠色建筑技術上的增量投資都獲得了超額的回報,從南京朗詩、包頭中鐵諾德國際花園、北京金茂府、沈陽奧園等項目的銷售情況看,開發商在綠色建筑上的增量投資都獲得了超過1000%的收益,不僅是銷售價格高的直接收益,還有與客戶等社會成員分享其他收益,體現在減少運行費用、健康環保等方面,讓房子賣得快。
制約綠色建筑發展的第四個瓶頸是缺乏廣泛的社會普及宣傳,相關國家政策法規貫徹執行力度不夠。綠色建筑是社會性的,綠色建筑的發展必須立足于現代人的生活水平、審美要求和道德倫理價值觀,通過為人們熟知而被接受,要意識到發展綠色建筑不僅與自己的健康息息相關,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千秋功業。政府也要對與綠色建筑緊密相關的環保節能采取強有力的懲罰或獎勵措施。
找到了制約綠色建筑發展的主要瓶頸,突破這些瓶頸就能夠大力推廣發展綠色建筑,總結20多年的工程技術實踐,我認為讓綠色建筑落地有8個步驟:政府支持、專業咨詢、科學規劃、先進技術、合理設計、規范施工、良好維護、智能管理。綠色建筑是一個從宏觀到細節的系統工程,聘請專業咨詢與申請政府支持是分不開的。有了科學規劃還要有成熟的先進技術做保證,通過合理設計和規范的施工完成一件好的產品。有了好產品并不一定好用,好產品還要有好的運行維護和智能化管理,把綠色建筑的優點發揮出來。
最后強調,發展綠色建筑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學統籌,要立足于推廣應用與綠色建筑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寧缺毋濫。主要從這幾類項目中選擇:
1.新型節能建筑體系,墻體和屋面保溫隔熱技術和產品、屋頂綠化技術和產品、節能門窗和遮陽技術和產品等。
2.暖通空調系統節能技術和產品、室內環境質量控制技術和產品、智能控制技術和產品等。如毛細管網、熱泵、熱回收、置換新風、智能化、LED 燈。
3.節水器具、雨水收集、中水處理等關系水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和產品。
4.與太陽能、地熱能、空氣能及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相關的技術和產品。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