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產業化與保障房建設“聯姻” 專家稱政府需“做媒”
機遇:保障性住房大規模建設
據了解, 2013年,全國計劃新開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630萬套,基本建成470萬套。截至6月底,已開工440萬套,基本建成236萬套。其中,2013年上半年安徽省新開工各類保障房達到33萬多套,開工率超八成,其中基本建成的有17萬套,完成率占七成,并且目前竣工了4萬多套。而就在保障房如火如荼地建設過程中,高品質質量需求與落后的生產方式成為建設過程中的大難題。住宅的綜合質量低、成套技術集成度低、勞動生產率低、資源消耗高、住宅生產造成的污染程度高等等問題不斷涌現。亟需一種解決方式。而住宅產業化恰恰是采用工業化的方式生產住宅,外墻、樓梯、陽臺隔板等構件均在工廠的工業流水線上生產,運輸至施工現場進行“組裝”,不僅能夠提高效率,還能保證質量,更能節能環保。如此一來,保障性住房的大規模建設無疑給住宅產業化帶來了機遇。
聯姻:政府要“做媒”主導
大規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給住宅產業化帶來了機遇,同時,住宅產業化也給保障房建設帶來了春天。“為什么說住宅產業化給保障性的住房帶來春天呢?我想其實就是住宅產業化在推廣過程中間它的主體是政府”,合肥學院房地產研究所副所長凌斌說道。凌斌以安徽省首棟以住宅產業化方式建造的保障房——經開區天門湖項目為例,解釋了政府在住宅產業化與保障房建設中的重要性。“這個項目它達到的要求就是拎包入住,它的外墻材料、墻體材料、廚衛成套技術以及管線成套技術中都有住宅產業化相關技術的運用,這些技術如果使用量比較低的話,它可能就會推高我們的建造成本。而在目前我們房價比較高的情況下,如果推高建造成本,尤其在商品住宅這一塊,普通的購房者可能就承受不了,而以政府為主導,采用住宅產業化的建造技術,無疑能起到技術示范的作用”。凌斌介紹,以政府為主導進行住宅產業化建造技術,不僅可以帶來保障性住房的春天,還可以向深處推,推進到商品房的建設過程中。“合肥市經開區有一家、全國唯一的以政府為主導的國家級住宅產業化基地,為此,安徽省住建廳也專門成立了住宅產業化中心,相關工作也正在落實”。
成果:為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我們知道,保障房通常是給城市中的中低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居住的,而他們的居住品質是由我們的政府所建設的保障房來決定的,政府建設的保障房好不好,直接關系到中低收入者居住的舒適度”,凌斌表示:把住宅產業化技術運用到保障房中間,會給我們城市的中低收入者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居住環境。他以日照系數要求為例,“住宅產業化建筑要求住宅在冬至日不少于2個小時,而目前我們合肥是大寒日不少于2個小時,大寒日和冬至日還是有差別的”。“我相信政府主導的住宅產業化建設的住宅會是國民盼望的好房子”,凌斌感慨地說。
運用:相關技術節能環保
凌斌介紹,目前一些住宅產業化的成果已經得到了大規模的運用,如墻體保溫技術、廚衛成套技術和管線成套技術,他表示這些技術的運用還能有節能環保之功效。“墻體保溫材料的運用,不僅能夠節電,還能保護資源。因為之前用的實心粘土磚,用的是燒制,這樣對于土地資源以及燃料都會造成浪費”,“此外,管線成套技術的運用,墻體在安裝的時候線已經在里面了,只要進行接頭處的連接就可以了,不需要再打孔布線了”,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凌斌表示,目前住宅產業化在建造成套技術方面還需改進。
編輯:徐潔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