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么海螺水泥不能擠占市場份額?
當下,水泥行業的復雜形勢跌宕起伏,產能嚴重過剩,并且尚未看到改善的跡象。在行業處在一片低迷之際,業內有一部分觀點將矛頭指向了海螺水泥,直言正是海螺水泥開始爭搶市場份額,才導致了全行業的火氣上升,怨聲一片。
難道海螺水泥真能以一己之力“干擾”了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嗎?
產能過剩愈發嚴重,海螺水泥并沒推波助瀾
從基本面來看,供需關系猶如無形的指揮棒,對行業的長期發展趨勢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水泥行業,當前產能過剩日漸加劇、供需矛盾日趨尖銳的態勢已基本形成共識。
需求方面,房地產行業態勢下行,疊加基建增速放緩,水泥需求長期下滑的趨勢已成定局,未來十年水泥需求降到10億噸或成大概率事件。
供給方面,在行業享盡因錯峰生產常態化帶來高利潤的幾年時間里,不可否認的也刺激了水泥“以舊換新”產能急劇增加,一大批新建生產線“拔地而起”。中國水泥網水泥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2023年,全國新建投產的生產線共61條,合計熟料年產能近9700萬噸。
而在這三年時間,海螺水泥這類新建投產生產線僅為4條,合計熟料年產能760萬噸,占比分別為6.6%,7.8%,大大低于海螺熟料產能全國占比的13%。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有部分水泥企業以產能置換為“幌子”加速“鳥槍換炮”。海螺水泥則依然較為清醒,在新增新建的浪潮中并未過多參與。
市場需求的疲軟并非人力所能輕易干預,而供給端的過度“改造升級”,不少落后產能,競爭力低下產能轉身為有效產能,甚至坊間所稱“僵死”產能得以死灰復燃。這一現象曾被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某省反饋督察情況時,稱作為規避產能置換文件,將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產能減量替代要求弱化為等量替代。那些鉆了產能置換空子、新投產生產線占比又高的企業,有何底氣和資格來要求海螺水泥“高抬貴手”,“讓出”市場份額,一同共進退呢?
市場化競爭是去產能的有效途徑
《公司法》規定,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財產,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公司按照市場需求自主組織生產經營,以提高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為目的。
在市場中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是不合法的。這就決定了在市場中,企業間的競爭是常態。企業通過正當競爭擠占市場份額合理合法。
行業低迷時,市場份額反映了企業能否在困境中穩定生存,意味著是否保持競爭力,以及在復蘇階段是否具備搶占先機的優勢地位。
依托“T型戰略”,海螺水泥在市場、成本、銷售三個核心問題上占據優勢,高需求時適度提價增效,低需求時合理降價穩量,這種模式讓海螺水泥在風云變幻市場中顯得能從容不迫,處世不驚。
既然擁有“搶”份額的底氣和實力,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且適逢行業身處去產能迫在眉睫的形勢下,海螺水泥的擠占市場份額合法有理,無可非議。況且,在市場中份額正常易手又有什么理由可去指責的呢!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與時俱進,要不斷變革。在變革中不可避免會動了一部分人的奶酪,利益格局會有調整,這一過程“腥風血雨”在所難免。通過市場化競爭讓低效產能退出,讓優勢企業的優勢充分發揮需要一定的時間,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已是大勢所趨,誰也阻擋不住。即使經歷高利潤期的水泥企業普遍腰包鼓鼓,但競爭力低下企業也終將因坐吃山空,退出市場。
有專家指出,要解決當前水泥產能過剩,只有發揮和依靠市場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從這個角度來說,倒是那些一味增加產能、加劇產能過剩情況的企業,以及在產能過剩如此嚴重卻仍抱有幻想、渴望得過且過的企業應正視水泥行業“躺賺”是再也不可能出現的現實了。
若干年后,通過市場洗牌有效去除產能,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合理回歸。或許還是水泥行業那金句,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