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水土不服” 深圳現中國首個強制碳市場
“目前深圳已首先啟動強制碳交易市場,同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等省市也都在積極籌備碳排放權交易。”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告訴記者,“今年末到明年年初,各試點城市的碳交易市場也將會陸續開展。”
所謂碳排放交易即將二氧化碳的排放作為商品一樣進行交易,政府在交易進行之前需要事先確定好當地的減排總量,然后再將排放權以配額的方式發放給各個企業。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在開放首日完成8筆交易,成交21112噸配額。相關預測稱,通過7省市試點,我國有望成為全球碳排放權交易第二大市場,覆蓋7億噸碳排放。
而國家發改委早在2011年10月就曾下發通知,批準上述7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要求在2013年啟動碳交易試點,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場雛形。
“從目前情況來看,碳排放權交易還都是以地區方式來進行操作的,它們的一些配額的交易只能停留在本省或者本市,要形成全國性的交易市場,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發展。”長期從事低碳減排研究工作的鄭江灼告訴記者。
在鄭江灼看來,碳排放權交易是實現低碳減排的一個有效途徑,但目前這種運行模式在國內剛剛起步,因此必然會存在一些還不是很成熟的地方,還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逐步完善相關機制。
難以點燃的積極性
“深圳啟動的碳交易市場可以稱之為‘中國第一個強制碳市場’。”中國低碳咨詢領先機構碳阻跡公司創始人晏路輝告訴記者,“之前北京、上海、天津都有環境交易所,但基本都是基于自愿減排的項目級碳交易方式,因為沒有政策的推動,可以說是有場無市。”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呢?
鄭江灼告訴記者,在國內碳交易市場沒有正式形成之前,相關交易制度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很多業主都不會主動地選擇這種方式來進行交易。
“國內交易平臺往往掛出來的交易很多,但真正能夠達成交易的還是比較少的。”鄭江灼表示。
“此前深圳交易所開啟交易之前,曾有800家企業參與的說法,結果后來參與的才635家,因為有些企業是不愿意參加的。”鄭江灼對記者表示,“還有的甚至可能非常不配合,而如果這樣的話,也很難對其碳排放情況進行盤查,操作起來非常困難。”
而在天津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資訊行政部副部長胡若絲看來,一個企業的碳排放量如果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不僅有益于環境保護,同時也意味著自身能源利用率的提升和能耗的降低,對于企業自身也是件好事。
此外,這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還能夠給企業帶來一些前瞻性的利好。
據胡若絲介紹,例如參與天津開發區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試點項目的試點企業,均可免費參加ISO14064企業溫室氣體盤查資質培訓并獲得資質證書。將來等國家出臺了和碳排放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后,可能會要求企業必須要有這方面資質的人員,因此企業積極參加培訓,也是在為自身發展做長期準備。
下一個資本炒作市場?
陳海鷗告訴記者,歐美的碳交易市場以期貨為主,而深圳目前還只限于現貨交易,交易所未來將與國際國內金融機構合作,加強碳排放權的衍生品開發,吸引更多資金參與深圳碳市場。
因此,曾有部分人士擔憂,深圳作為國內首個允許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參與的交易市場,是否會推高碳交易價格,讓其最終淪為一個資本炒作市場,而碳減排效果反而會大打折扣?
而在鄭江灼看來,這種擔心在目前情況下來講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深圳的確允許各種投資參與,但并沒有很多人去交易所注冊賬戶,可以說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穩定的市場。”鄭江灼告訴記者。
晏路輝也認為:“碳市場成為一個資本炒作的市場,確實有這樣的可能,但目前看來還沒有特別明顯的跡象。必須有了穩定的供求關系,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場,投資者也不會輕易進入一個還不成熟的市場。”
那么,如果未來中國要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是否會存在更大困難呢?
鄭江灼認為,除了目前試點城市的碳交易市場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以外,國外很多地區也都是根據各自特點去進行碳交易安排的,一個地區要結合一個地區的情況,因此想要建立全國性的統一市場的確并不容易。
曾在《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任職的清華大學教授段茂盛也曾對媒體表示,全國碳交易體系建立將面臨諸多問題,比如指標分配的公平性、基礎數據建立等等。
段茂盛指出,目前全國體系建立面臨兩個方面的不確定性:第一是數據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第二是經濟發展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政府需要通過進行必要的事后調整等調控手段來應對上述的不確定性。
配額管理考驗智慧
“碳交易是國家乃至全球實現碳減排的重要機制之一,通過市場化手段,可以給企業壓力和動力來進行節能減碳,從而最終實現國家的碳減排目標。”晏路輝對記者表示。
據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介紹,作為中國第一個強制性的碳排放交易平臺,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實行會員制,除了管控企業自動成為交易會員外,還設有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會員。
按照試點的規則,管控企業每年最多可以出售配額的10%,比如100萬噸配額,最多可售出10萬噸。但如果企業減排到80萬噸,則可將差額20萬噸全部售出。
陳海鷗還表示,2013年至2015年是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碳交易的試點階段,其間實行配額免費分配。即企業可以通過深圳排放權交易平臺購買或出售持有的配額,但需在每年度規定時間內,上繳與上一年度實際碳排放量相當的配額,以此來履行碳排放控制責任。
鄭江灼認為,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即配額的發放要有個相應的松緊說法。
“如果配額過多,企業排放量比配額還要少,那么碳排放權也就沒有市場可言了。”鄭江灼表示。
據悉,此前歐盟就曾遭遇因配額過多乃至泛濫,導致其碳價格猛跌,并最終陷入了碳市場萎縮的困境。
因此,在鄭江灼看來,中國應該充分吸取歐盟此前的教訓,發放的配額要跟當地具體減排量掛鉤。
“配額分配應該最好偏緊一些,到一定時候可以再做調整,如果是很松的話,就可能會重蹈歐盟的覆轍;當然如果過緊,也會影響企業的積極性。”鄭江灼告訴記者。
進場需要相關制度完善
雖然參與碳交易對企業來講存在著諸多利好,但在鄭江灼看來,想要讓企業很快就提高其低碳減排意識,目前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唐人虎也曾透露過一組數據,針對是否參與碳交易市場,他們對120多家企業展開過問卷調查,有80%的企業選擇的是等待觀望。
“在市場上要有相關法律法規來約束企業,如果沒有約束的話,很多企業往往是不可能真正去進入一個市場的。”鄭江灼表示。
而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看來,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相關交易,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強制性交易的特點。
鄭江灼也認為,只有通過強制力這種方式來約束企業,才能夠使這個市場能夠真正形成。
因此,鄭江灼提出,想要建立完善的碳交易體系,必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和懲罰機制,由此引導企業真正參與到低碳減排的事業中來。
“雖然目前十二五規劃里有著節能減排的相關表述,但對氣候這塊領域還沒有詳細的立法。”鄭江灼告訴記者,“政府可能會給企業一定壓力,比如企業沒有完成相關低碳減排指標的話,相關部門要對企業進行罰款,企業要申請項目則不予以審批等,但是并沒有具體的法律指導。”
鄭江灼表示,這樣一來節能減排事業只是停留在一個相對穩定層面,而如果相關部門或者企業沒有很好地履行自身義務,究竟應該承擔怎樣的后果,其實還不是很明確,也往往因此給相關問題的處理帶來諸多不便。
編輯:余樂樂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