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跌5% 利潤跌50%!水泥行業當前態勢正不正常?
中國水泥網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水泥產量20.23億噸,絕對值下滑1.07億噸,跌幅5%;水泥行業利潤總額320多億元,跌幅約51%。
水泥需求僅僅下跌5%,但行業利潤總額卻下跌超過50%,面對這一數據,業內有觀點指出,水泥行業一直存在嚴重產能過剩問題,前些年保持了良好的行業態勢,當前需求依然很高,利潤大幅下滑是不正常的。
例如:水泥行業真正的利潤高峰期(2018年~2021年)并不是需求最高位的時期,2014年~2016年與2022年~2023年兩個行業低潮期,水泥需求也仍在高位。
那么,行業陷入當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當前的行業態勢合理嗎?
1、產能過剩程度進一步加劇
當前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突出。主要表現為,供給端由于產能置換和超產技改的推進,產能持續增長,至今尚未達峰;需求方面,房地產行業態勢嚴重下行,投資萎縮,水泥需求量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具體到產能利用率,前些年國內水泥熟料產能實際利用率基本維持在65%左右,2023年實際產能利用率下降到56%左右。近期甚至有觀點認為2024年水泥熟料實際產能利用率將降至50%。
2、產能過剩發生結構性變化
前些年水泥行業雖然也面臨嚴重過剩,但存在季節性差異和地區性差異。
在傳統的旺季,水泥供需矛盾并不是很突出,特別是在南方地區甚至會出現水泥供不應求的情況。分地區來看,前些年北方產能嚴重過剩,南方產能過剩問題稍好,部分省份核心企業產能利用率甚至能夠達到90%。
當前,上述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水泥產能過剩季節性和區域性差異基本消失,全年、全局性產能過剩成為水泥行業常態。
3、競合關系建立難度加大
前些年,鑒于需求支撐有力,供需矛盾不及當前突出,停窯限產帶來的效益在覆蓋相關成本的同時,還能為水泥企業創造更多效益,水泥企業之間可以建立良好的競合關系,行業利潤隨之水漲船高。
如今,需求出現較大幅度下滑,考慮到企業停限產的邊際成本以及對核心市場的掌控需要,錯峰生產和行業自律執行難度越來越大,競合關系逐步打破。
4、企業戰略思路的變化
過去競合關系導致行業利潤高漲,在吸引了大量外部資本進入的同時,也為國內部分落后產能“鳥槍換炮”提供了契機。不僅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問題,更搶占了大企業的核心市場,影響了企業戰略規劃。
對于一些大企業而言,大有“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的意味。
有鑒于此,再一次面對行業低谷,優勢企業戰略思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于要市場還是要價格這個問題,選擇了前者。
5、更殷實的彈藥儲備
業內最近有個觀點說得很對,只有在企業虧損到現金流難以為繼的時候,才會停下來談,而過去幾年,業內企業積累的豐厚家底,讓當前這場價格競爭更加慘烈而持久。
在2015年的行業低谷,大家“家底有限”,在持續虧損一年之后,很快便能形成共識,以減少虧損。而如今,前些年的高利潤,不僅助長了產能投資風氣,更讓水泥企業家底頗為豐厚,尤其是部分實力派民營企業。
這部分企業在面對當前市場下行時,借助較強的成本競爭力以及豐厚的家底,在市場競爭中充當著“破壞者”的角色。而即便一些競爭力差的企業,短時間內也很難虧損到企業停擺的程度。
雖然明知“戰斗”到最后,可能會把彈藥打光,但是誰又愿意主動認輸,放棄市場呢?看看汽車業內爭斗就知道了,不到最后,很難認輸。
6、對于未來需求的悲觀
對于任何一個產品而言,如果賣不出去,再高的價格都是空談。水泥亦是如此,在行業下行期,牢牢掌控市場份額,甚至加大市場拓展力度,保證銷量比限產保價更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2015年行業低谷,但水泥需求依舊能夠通過房地產和基建看到希望。當前,從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水泥需求未來大概率持續下滑,10年內降至10億噸并非危言聳聽。
鑒于對水泥未來需求的悲觀,優勢水泥企業更難做出,讓出市場份額以維持水泥價格的事情。
歸根到底,市場態勢的變化永遠是供需關系決定的,任何理論在現實面前都是蒼白無力,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答案。
市場既是試金石,也是磨刀石,它無情地篩選強者,也激勵弱者蛻變。看“泥”海浮沉,不知誰能站到最后。
編輯:戴冬虞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