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轉型,中國水泥廠的九年發展之路
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是一家南京市大型水泥生產企業,前身是我國最早的一家民族水泥廠,從1921年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年的歷史。中國水泥廠自2002年實施資產重組以來,堅持走創新發展之路,加快推進管理轉型,九年來,企業保持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由一家資不抵債、虧損3.3億元,發展到2010年實現產值13億元、利稅3億元。資產不僅實現了保值、增值,而且員工收入持續增長,成為區域內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一家水泥生產企業。國際金融危機最沉重的2009年6月,時任南京市市長的蔣宏坤同志在視察中國水泥廠時對公司的工作給予表揚,蔣市長說:“中國水泥廠公司的環保工作做得很好,清清爽爽,干干凈凈,同原來意義上的水泥廠不同,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對水泥企業的看法。”九年來,中國水泥廠公司干部、員工憑借主動求變的轉型意識、矢志求精的創新精神、充滿激情的海螺文化和管理方式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努力,讓一家百年企業煥發出青春和活力。
一、管理轉型,開創企業發展新篇章
創立于1921年的中國水泥廠產品用到了各個歷史時段的代表性建筑中,解放前建于上海的上海大廈和中山陵,解放后的南京長江大橋、滬寧高速公路、祿口國際機場、南京地鐵二號線、京滬高鐵等重點工程建筑,是中國民族工業一顆閃亮的明星。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由4臺小型濕法旋窯支撐的中國水泥廠,從舊社會到新社會再到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再也無法適應工藝和設備不斷現代化、產品生產成本持續降低,環境保護日益嚴格,規模化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市場,老舊設備難以繼續運轉,企業已經走上了難以為繼的苦苦掙扎之路,中國水泥廠陷入無法經營、難以自撥的泥潭。
九年前,歷史滄桑的中國水泥廠作為南京市國企三聯動改制試點單位,走出了一條國有企業整體改革的成功之路。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的誕生,翻開了我國第一家民族水泥企業的嶄新一頁。九年多來,公司累計實現營業收入80億元,上繳稅費8億元,成為地方繳稅大戶。多次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評為建設新南京“先進單位”、“五一勞動獎狀”、“南京市節能先進企業”等殊榮。
機制轉型——實現粗放型向效益型轉變。改制以前,中國水泥廠僅僅是一家五條濕法旋窯為主的傳統水泥生產企業,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企業不僅工藝落后,設備陳舊,而且能源消耗嚴重超標,市場競爭乏力。改制后,新公司借助先進的海螺管理平臺,以高效的激勵機制,嚴謹的管理文化,充分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駛上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從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機制轉型釋放出來的巨大活力:2002年改制當年,企業銷售收入1.5億元,虧損1700萬元,2010年公司銷售收入13億元,實現利稅3億元。
管理轉型——實現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改制之初,公司面臨著嚴峻的市場考驗,以蘇南區域為例,僅5000t/d生產線就有40多條,同質化競爭激烈。為了贏得更多的市場機會,公司緊緊圍繞“建設三個體系”、“杜絕三個浪費”和做到三個適應,組織“水泥行業冬天來了我們怎么辦”、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等的大討論,開展節約一鍬煤、一度電、一滴水的活動,“競爭在市場,實力在工廠”,公司煤、電消耗優于省控指標。
思想轉型——轉變員工思維觀念。在長期的計劃體制下,作風懶散、管理松弛、效率低下是國有企業常見的通病,就連戴安全帽這樣的常識也被看作是累贅和多此一舉。為了打破員工思想上的枷鎖,盡快適應嚴峻的市場形勢,公司定期召開管理人員會議、班組長培訓等活動,開展八分鐘的思考等大討論,走出去、請進來,讓更多的人感受外面的形勢,讓更多的人現身說法,持續教育廣大員工,一點點地改變固有的思維。在公司的不懈努力下,員工能夠自發地組織起來維護公司權益。先進的企業管理制度如今已經成功地移植到中國水泥廠這個老字號企業中,公司積極倡導“團結 創新 敬業 奉獻”精神,重筑符合公司健康發展的管理文化,引導員工接受新思想,樹立新觀念,經歷認知到認同,推動企業快速發展。
二、創新發展,增強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中國水泥廠公司借助海螺集團的工藝、技術以及強大的管理平臺,在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保持穩定的經濟效益。
加大技改投入,提高運行質量。公司每年從工藝、電氣、設備上對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進,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和集團優勢力量,不僅有大型風機改造、喂煤系統改造,還注重發揮崗位的智慧,組織開展合理化建議和小改小革活動,例如水泥磨斗提改造、邊料皮帶改造、水泥輸送系統改造等等。礦山分廠員工經研討后,在石灰石運輸皮帶上安裝犁式卸料器,縮短了礦車運距,年節約柴油33噸,一臺破碎機當作兩臺使用,提高了破碎機工作效率,減少了皮帶輸送電耗,降低了崗位勞動強度,改善了崗位工作環境,也極大地激發了員工創新熱情。公司高溫風機變頻改造項目還參加了南京市百萬職工節能減排成果展。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水泥綠色產業。九年來,公司在礦山資源、工業廢棄物利用等方面成績斐然。原本要大量排廢的低品位礦石通過合理搭配,變廢為寶,有的還充當水泥粉磨原料。公司積極采取措施,增加脫硫石膏、磷石膏、鐵尾渣的使用量,為城市循環經濟做出了貢獻。2010公司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100多萬噸,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利用海螺川崎技術,投資建設24MW余熱發電機組,解決熟料生產線60%的生產用電。一位市領導參觀公司余熱發電項目時,饒有興趣地說,“余熱發電就是好,不僅節約成本,還保護了環境。”他對隨行人員說:“我去過海螺集團,知道余熱發電核心技術就是海螺集團和日本川崎重工聯合研制的。”全市節能減排工作現場推進會上,他高興地說,中國水泥廠公司一年余熱發電可達2億多度,增加效益1個億,可見節能工作的重要性。
三、和諧發展,凝聚企業成長動力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經營者智慧的體現,更是企業興衰的關鍵,把員工的個人愿望與企業發展目標融為一體,通過和諧的企業文化,實現心與心的交流,是公司經營管理的核心理念。
出色的經營班子是公司和諧發展的基礎。在改制九年間,以總經理陳運貴同志為核心的公司經營班子為中國水泥廠公司健康發展、和諧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們深知改造一家國有企業的艱辛,通過大量的言傳身教,擺事實、講形勢,甚至組織生產崗位員工和業務員們一起開拓市場,感受市場的殘酷性,繼而引導員工轉變觀念,發自內心地工作。他經常說,中國水泥廠的員工都是好員工,有技術、有經驗,關鍵是如何領導。他們的人格魅力凝聚了中國水泥廠公司這個團隊。
穩定的地方關系是公司和諧發展的關鍵。中國水泥廠公司地處兩市、三鎮,地方關系復雜,如何處理方方面面的關系也是一門學問。公司在協調地方關系時不卑不亢、講究原則、維護利益、堅持正義,首先讓別人尊重你。即使在最嚴峻的環境下,公司也能夠通過多種辦法解決了一道道難題,維護了企業形象,得到了尊重。
豐富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和諧發展的源泉。公司大力宣傳“嚴是愛、松是害”的管理理念,建立和維護正當的經營秩序,讓每個人感受到公正、公平,讓員工能夠踏踏實實安心地工作。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公司不僅舉辦各類文娛活動,還舉辦大型迎春晚會,讓廣大員工建立更強的歸屬感。
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是企業和諧發展的動力。企業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是人才,如何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隊?公司通過主管選拔、業績考評等活動,不斷發現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成才的機會。九年來,公司為集團輸送了6名管理人員,還有一批專業院校的大學生走向公司管理崗位。
四、持續發展,光耀百年企業風采
時刻不忘社會責任。一位南京市總工會領導來公司調研時,她充分肯定了公司改制成果,欣慰地說,“改制以來,公司始終沒有忘記社會責任,不僅現場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年還實現利稅一個多億,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員工工資保持適度增長,讓他們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值得推廣、學習,感謝海螺的同志所做的卓有成效工作,其他企業應該多向中國水泥廠公司學習,推動發展,改善民生,共同享受改革成果。”
居安思危,完善內控體系。經過九十年的發展和積累,期間有輝煌,也有曲折,現在公司發展業績令人矚目。如何續寫百年企業之夢,必須通過不斷創新、轉型發展,居安思危,在海螺管理平臺上,明確百年企業發展思路和未來發展戰略方向,建立完善的內控體系,為企業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持續開展技術創新和管理轉型,續寫百年輝煌。工作無止境,創新無止境,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水泥廠公司將充分利用海螺技術、管理優勢,大力發展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等項目,持續加大技改投入,不斷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