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晴:推進水泥與混凝土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江蘇省混凝土協會會長顧炎晴在“2013第六屆國際粉磨峰會”上發言
一、產能嚴重過剩是水泥行業和混凝土行業的共同困局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2年,我國水泥產量為22.1億噸,同比增長5.3%,與2009-2011年這三年15.48%、14.47%、11.55%的增速逐年下降相比,2012年的下降幅度尤為明顯。同期相比,我國水泥產能卻仍然在逐年遞增,2009-2011年這三年分別為24.51億噸、27.93億噸、28.97億噸,2012年則達到30.7億噸。而這種增長態勢還將繼續發展。統計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我國已擁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637條,熟料產能達到17.95億噸。其中,2012年新建投產124條,新增年熟料產能1.6億噸。而目前各地在建、擬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還有220條之多,預計新增熟料產能4億多噸。如果一方面這些新建產能如期釋放,另一方面計劃淘汰的落后產能卻不能如期淘汰,我國水泥產能過剩狀況將是雪上加霜。
按照2012年我國水泥產量22.1億噸、水泥產能30.7億噸計算,我國水泥產能利用率為70%左右,產能富裕度為30%左右。如果目前各地在建、擬建的220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全部建成投產,我國年水泥產能有可能達到35億噸,而市場的年實際需求量已接近峰值,今后一個時期可能維持在22億噸左右。如此計算,屆時我國水泥產能利用率將下降到60%左右,產能富裕度將上升到40%左右。如果出現這種狀況,形勢就非常嚴峻了。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看,產能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是合理的。目前,發達國家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一般控制在85%左右,產能富裕度一般控制在15%左右。對于我國來說,產能利用率控制在80%左右是合理的,不宜低于75%,產能富裕度不宜高于25%。而我國的實際情況是,水泥產能利用率多年來一直低于75%,徘徊在70%左右,若不切實加以控制,還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有可能長期維持在8%以下水平,甚至更低水平,而水泥需求量已接近峰值的情況下,我國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將會是一個常態化、長期化的問題。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那么,作為水泥行業最主要的下游行業混凝土行業的現狀又如何呢?產能過剩狀況同樣存在,在一些混凝土行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產能過剩狀況更為嚴重。據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對全國預拌混凝土行業的調查統計,到2012年底,全國預拌混凝土企業超過6500家,年設計生產能力超過30億立方米,當年實際產量為14.5億立方米。照此計算,我國預拌混凝土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僅為48.3%,產能富裕度超過50%。從全國來講,預拌混凝土總產量已超過混凝土總用量的40%,由此可大致推算全國混凝土行業的產能過剩狀況。當然,由于預拌混凝土生產供應的地域性較強,因此,東、中、西部的行業發育狀況、產能利用狀況差異很大。但是,在東部發展較早、較快的地區,產能過剩狀況已十分嚴重。例如江蘇省,2012年全省預拌混凝土產量為2.23億立方米,雖然連續8年高居全國榜首,但是當年增幅僅為1.93%,為歷年來最低值。而在2012年嚴峻復雜的形勢下,全省產能增幅卻仍然達到13%,全行業年設計產能達到6.84億立方米。照此計算,2012年全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32.6%,產能富裕度幾乎接近70%。因此,混凝土行業同水泥行業一樣存在著產能過剩狀況,甚至更為嚴重。
產能過剩是擺在我國水泥行業和混凝土行業面前的共同問題,是我們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里要著重解決的頭號問題。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3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包括煉鐵、煉鋼、焦炭、水泥、電解鋁、冶煉銅、多晶硅等重點行業,其中,水泥行業計劃淘汰落后產能7345萬噸。壓縮過剩產能,尤其是淘汰落后產能,這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Page]
二、調整產業結構是水泥行業和混凝土行業的共同任務
今年3月份召開的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重要的是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解決產能過剩、核心技術缺乏、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解決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問題。這為我們水泥行業和混凝土行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指明了方向。我認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水泥行業、混凝土行業的首要任務是控制產能、壓縮產能,消化產能、優化產能。
首先是控制產能、壓縮產能。
我在前面分析過,隨著國家不斷加快對經濟發展的調控力度,我國經濟增速在逐步放緩。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是51.93萬億元,同比增長7.8%,今年的預期目標是增長7.5%,今后可能還要有所降低,以使我國經濟發展穩定在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上。這樣的經濟發展趨勢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我國水泥需求量和混凝土需求量已達到或接近達到峰值,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年水泥需求量可能維持在22億噸上下,預拌混凝土年需求量可能維持在15-20億立方米之間。而現在兩大行業的年設計產能已遠遠超過年實際需求量,因此,控制產能繼續擴張就成了兩大行業的首要任務。造成目前我國水泥產能、混凝土產能嚴重過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前一時期國家偏重于用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長、過度優惠引資的因素,有企業不認真分析市場、非理性地靠投資擴大規模、甚至盲目跟風的因素,也有機械制造企業競爭銷售、推波助瀾的因素。因此,水泥行業、混凝土行業控制產能擴張必須采取綜合性措施,除了政府加大政策調控力度、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等措施外,企業要轉變發展方式,從外延擴張、粗放發展的方式向質量效益、集約發展的方式轉變,行業要強化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行為,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
在控制產能繼續擴張的基礎上,要下決心壓縮既有產能。一是要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對那些技術落后、管理落后、質量落后、效益落后的小、散、亂企業,要堅決予以淘汰,清理、整頓市場。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管理體制下,壓縮產能首先要靠行政措施,因此,要落實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責任,搞好政策引導,幫助企業關、停、并、轉。二是要合理集中優勢產能。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兼并弱勢企業,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強強聯合,通過做大做強做優龍頭骨干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這主要靠市場調節,用市場調節與政策引導兩只手來推動。例如,江蘇省混凝土行業2012年實際產量在80萬立方米以上的前50強企業,全年實際產量為7657.8萬立方米,占到全省總量2.23億立方米的34.36%。其中,年產量在100萬立方米以上的有30家,200萬立方米以上的有9家,300萬立方米以上的有3家。位居全省第一的南京中聯混凝土有限公司是去年3月底成立的,產量從4月份起計算,到12月底,9個月共生產了720萬立方米,如果加上合并重組前1-3月份的產量,全年產量達到1000萬立方米,作為一家單一公司,其產量不僅在江蘇,而且在全國都位居前列。這些骨干企業在去年經濟形勢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為穩定江蘇混凝土行業的發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過淘汰落后、集中優勢,把過剩的產能切切實實地壓縮下去。
其次是消化產能、優化產能。
消化現有的水泥產能、混凝土產能,一手要抓過剩產能的壓縮,一手要抓產能結構的優化,兩手都要硬。水泥行業、混凝土行業的現狀是,一方面是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是結構很不合理。調整結構,優化結構,是水泥行業、混凝土行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目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產能結構不合理和地區分布不合理。
產能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市場結構、產品結構不合理上。拿江蘇省混凝土行業來說,大致可用兩個“70%”來概況,即,70%的產能在房屋建筑市場上競爭,70%的產品是C30混凝土。這就造成了千軍萬馬擠在一個平臺上同質競爭、惡性競爭的局面。因此,江蘇省混凝土行業必須優化產能結構。當前,要著重抓好三個方面:一是緊跟國家投資導向,地方混凝土企業也要積極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和重點工程進軍;二是緊跟城鎮化發展戰略,在鞏固房屋建筑市場的同時,全方位地向城市建設市場進軍,在抓好大中城市市場的同時,積極向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市場進軍;三是緊跟建筑技術的進步,加強高性能混凝土、綠色建材的研發和應用,積極向綠色建筑、建筑工業化進軍。
地區布局不合理,突出表現在宏觀調控乏力、產業布點失衡上。從全國混凝土行業來講,表現為東部地區嚴重過剩、中部地區有所失控、西部地區盲目快上。從江蘇省混凝土行業來講,地區發展也嚴重失衡,尤其是蘇北地區,從昔日的后進,發展到今日的冒進,蘇北五市的產能利用率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個縣去年產能達到60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87.5%,全年實際產量僅55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85%,產能利用率僅9.2%。還有一個小縣去年產能達到30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5%,全年實際產量僅10.5萬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22%,產能利用率僅3.51%。因此,地區合理布局也是當務之急。從全國來講,東部地區產能可以借國家西部開發戰略向西部轉移,但是,一要合理有序轉移,不能造成新的布局失衡;二要轉移先進技術,不能造成新的低水平建設;三要轉移綠色產能,不能造新的環境污染。總之不能再搞高能耗、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的“兩高兩低”建設。從江蘇省來講,當前的工作重點,一是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強化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產能嚴重過剩地區不得再建新站,落后產能堅決予以淘汰;二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以整合存量為重點,鼓勵優勢企業有序擴張,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行業整體結構;三是積極推進創新發展,鼓勵企業向高質量、高效益、多品種、多市場方向發展,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競爭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四是大力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從數量型、規模型的擴張,向大型化、集約化、創新化、綠色化方向發展。[Page]
三、推進綠色生產是水泥行業和混凝土行業的共同方向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導向。作為資源消耗大戶和環保治理大戶的水泥行業、混凝土行業,尤其要堅決遵循這個方針,走綠色生產、低碳發展之路。同時,推行綠色生產、低碳發展,又極大地提高了水泥企業、混凝土企業的環保要求、技術要求、管理要求,這就從產業政策和技術標準上極大地提高了這兩個行業的入行門檻,有助于淘汰落后產能、扶持先進產能、壓縮產能規模、優化產能結構。
今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用國辦發【2013】1號文件轉發了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這表明了國家高度重視綠色建筑行動。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所謂開展綠色建筑行動,就是以綠色、循環、低碳理念指導城鄉建設,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扎實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適型和健康性。1號文件強調,要把握我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發展的歷史機遇,切實推動城鄉建設走上綠色、循環、低碳的科學發展軌道,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推進綠色建筑行動,綠色建材是基礎。因此,《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中列出的10項重點任務中,有多處涉及到了建筑材料的綠色化研發、推廣、生產、使用和監管。其中,第7項“大力發展綠色建材”中,比較集中、系統地闡述了要大力發展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制品等建筑材料,將它們都納入了綠色建材之中。還強調,質檢、住房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加強建材生產、流通和使用環節的質量監管和稽查,杜絕性能不達標的建材進入市場。這里面當然也包括了水泥生產、流通和使用環節的質量監管。在第8項“推動建筑工業化”中,還強調要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裝配式混凝土、鋼結構等建筑體系。第10項是“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這對水泥行業、混凝土行業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我國的綠色建筑行動是我們水泥行業、混凝土行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機遇。對于江蘇省混凝土行業來說,一是要加快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的發展利用,全國到2015年末,標準抗壓強度60兆帕以上混凝土用量要達到總用量的10%,屈服強度400兆帕以上熱軋帶肋鋼筋用量要達到總用量的45%,江蘇省應高于這個標準;二是要大力推動預拌混凝土行業的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質量效益;三是要積極發展預拌砂漿,提高質量,提高工效,降低消耗,降低成本;四是要加快發展高質量混凝土制品,包括高性能墻體材料,滿足城鄉建設需要;五是要積極推廣預制裝配式房屋體系,加快發展建設工程的預制和裝配技術,提高建筑工業化技術集成水平;六是要加快推進預拌混凝土綠色生產,到2015年“十二五”期末,全省大部門地區的混凝土攪拌站要基本達到環保型攪拌站的要求。
作為上游行業的水泥企業,也要積極抓住歷史機遇,加快技術進步,提高水泥質量,進軍下游產業,拓展新的領域,在主動適應綠色建筑行動對水泥行業的新需求過程中,推進自身的轉型升級、創新發展。[Page]
四、提高建筑質量是水泥行業和混凝土行業的共同責任
工程建設領域最大的節能減排,是提高建筑質量,延長建筑物使用壽命。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消耗了全世界50%的水泥和40%的鋼材。我國又是世界上每年產生建筑垃圾最多的國家,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實際產生的建筑垃圾約有10億噸,其中45%是廢棄混凝土。我國還是世界上建筑物使用壽命偏短的國家,我國當今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壽命不足30年,浪費驚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有規劃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施工的問題、決策的問題,當然也有建筑材料的問題,包括水泥質量、混凝土質量的問題。因此,對于我們水泥行業和混凝土行業來說,一定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把確保產品質量作為自己頭號責任。
混凝土質量是建筑質量、建筑壽命的重要保證因素。混凝土質量最主要的指標是強度和耐久性。混凝土是膠凝材料即水泥將骨料膠結成整體的復合固體材料。混凝土的質量由原材料、生產設備和相關人員這三大要素構成的,原材料是混凝土的物質基礎。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粗細骨料、水、外加劑、摻合料等,水泥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水泥質量直接關系到混凝土的性能,如強度、耐久性、和易性等指標,而最終都關系到建筑質量。因此,水泥企業的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都應把提高水泥質量放在首位。
粉磨是水泥生產的重要工序。促進粉磨技術進步,提高粉磨效率,降低粉磨電耗,提高磨機臺時產量,是水泥企業節能降耗的重要環節。同時,通過提高粉磨技術,進一步提高水泥質量,也是水泥企業追求質量效益的重要環節。這幾年,我國的粉磨技術進步很快,粉磨設備也越來越先進,水泥粉磨越細。水泥的細度是水泥性能和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僅對水泥的凝結時間、膠砂強度、標準稠度用水量、水化熱等性能有重要影響,而且對混凝土的強度、收縮抗裂性能、耐久性等也有重要影響。因此,我們在積極推進粉磨系統節能改造和技術進步的時候,要關注其對水泥性能和質量的影響,把粉磨技術的進步與水泥質量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并進一步與混凝土質量、建筑質量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
編輯:方運田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