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遏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經濟建設發展速度加快,水泥工業也不例外,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除了有新型干法技術日臻成熟、噸水泥投資指標大幅下降的因素外,與貫徹執行2004年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密不可分。
《決定》在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方面的要點有:
改革政府對企業投資的管理制度,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
改革項目審批制度,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對于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一律不再實行審批制,政府僅對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進行核準,其他項目無論規模大小,均改為備案制。
項目的市場前景、經濟效益、資金來源和產品技術方案等均由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并依法辦理環境保護、土地使用、資源利用、安全生產、城市規劃等許可手續和減免稅確認手續。
嚴格限定實行政府核準制的范圍。企業投資建設實行核準制的項目,僅需向政府提交項目申請報告,不再經過批準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開工報告的程序。
政府對企業提交的項目申請報告,主要從維護經濟安全、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優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現壟斷等方面進行核準。
規范企業投資行為。各類企業都應嚴格遵守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城市規劃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不得投資建設國家禁止發展的項目。
在《決定》附件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04年本)中規定,水泥除禁止類項目外,由省級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核準。
從2005年起到2009年國務院下達38號文件的5年數據看,GDP年增速在9.2%~14.2%間;固定資產投資從88773億元增加到224598億元,年均增長26%;水泥投資從412億元增加到1700億元,年均增長42%,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個百分點;新型干法熟料產能從43057萬噸增加到96588萬噸,年均增長22%,新型干法熟料產能占比從25.37%增加到57.49%,年均增長23%;水泥產量從103830萬噸增加到162897萬噸,年均增長12%。5年中新型干法水泥發展能如此快速,說明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決定》在水泥行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調整中起了決定性作用。也為之后加快淘汰水泥落后產能奠定的基礎。
水泥項目由于消耗資源、能源、占用土地相對較大、投資強度不算低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不小而列入了重大項目,須履行項目核準。水泥作為“短腿”產品,項目由省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利于充分發揮好地方政府貼近基層的優勢,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履職,利于產需平衡。
李克強總理2013年5月13日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中就指出,我國地域遼闊,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都要發揮好,該下放給地方的要堅決下放。還提到,不能什么事都到北京來批。
水泥是傳統產業,技術工藝相對成熟,所需的礦產資源分布面廣也并不稀缺、所需煤炭資源供應充分、所需電力也隨電力工業發展而保證。各地發展都需建設,都需水泥。所以不少地市將水泥項目作為本地招商引資項目。項目由過去的跑“部”前進,變成了跑“市(省會)”前進。由于項目投資可牽動GDP、項目建成有GDP和帶動當地就業,往往出現地區之間項目紛爭,甚至各自開出各種優惠條件,有些則可能越了權。其結果,有可能使項目一些不利條件反而得以沖抵或淡化,客觀上阻礙了行業的進步,也為日后市場競爭環境公平埋下了隱患。有些項目則在地市政府鼓動或默許下“先上車”,或買“兒童票”以小上大。作為省投資主管部門缺少總體考慮,手心手背都是肉,能上都上。而地市的土地、礦產、環保等主管部門往往在當地政府統籌下,一切為了項目成立,在履職上存在睜一眼閉一眼,甚至“同流”。加之存在歷史形成的基本建設的技術改造兩條投資審批線的因素,特別走技術改造路更“便捷合理”。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水泥產能不迅速增長才怪,產能過剩也就這樣“練”成了。
2009年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即38號文件(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分赋?,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一些地區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又有所抬頭?!兑庖姟访鞔_,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執行等量淘汰落后產能的原則,對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開工水泥項目一律暫停建設并進行一次認真清理,對不符合上述原則的項目嚴禁開工建設?!兑庖姟芬幎ǎ谛碌暮藴誓夸洺雠_前,上述產能過剩行業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需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論證和核準。
這就劃出了項目違不違規的界線。在2009年9月30日前開工水泥項目,如沒有經省投資主管部門核準或沒有依法辦理環境保護、土地使用、資源利用、安全生產、城市規劃等許可手續的項目屬違規。在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開工水泥項目,如沒有經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論證和核準的項目開工建設及建成的項目,或采用倒批開工日期的項目屬違規。
對于違規項目應該清理,進行追責。對不在上述兩條界線內的項目,理應可走正常的項目核準程序。動轍運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控制基本建設規模的一刀切方法,容易傷及無辜,容易滋生“老實人”吃虧的后果。
對于投資主管部門的核準程序也應有規可循。李總理在《講話》中指出,現在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項目,可以批給張三,也可以批給李四;可以早批,也可以晚批;可以多批,也可以少批。這種自由裁量的隨意性,不利于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影響了市場主體對未來發展的預期,也容易滋生腐敗。還指出,履行審批職權就要把責任擔起來,本行業的事情一定要摸清摸透,出了問題要敢于碰硬,該報告的要及時報告,把確需審批的事項管住管好。所以,回頭看,作為省水泥投資主管部門當時是否做好了下放項目的承接、加強規范,把后續監管做到位,切實負起了責任。應該深思、反思為什么沒有把水泥項目核準事項管住管好。
國家投資主管部門則還應深思,本要通過“進一步提高水泥產業的能源消耗、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準入門檻”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而在實際中,大量的是執行現行標準,這能算是提高門檻!即使有個別的如對“新建或改擴建水泥(熟料)生產線項目須配置脫除NOX效率不低于60%的煙氣脫硝裝置”的門檻提高,由于解釋上易生歧義及無明確落實監督的部門,在實際中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對于新建項目理應提出比現行標準更嚴的具體(值)要求和監管措施,以有利于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
從水泥行業看,在投資體制改革后,成績斐然,存在問題也不少,這些問題是在改革中出現的,同樣需要通過深化改革解決。李總理在《講話》中指出,大量減少行政審批后,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后監管,實行“寬進嚴管”。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發現問題就必須叫停、處罰,這往往要得罪人,甚至要做“惡人”,比事前審批難得多。工作方式也不一樣,事前審批是別人找上門,事后監管則是自己要下去,到現場了解情況,實施監管。水泥投資體制改革同樣是“要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后監管,實行‘寬進嚴管’”,歸宿到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
李總理在《講話》中指出,市場機制具有優勝劣汰的功效。企業只有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實現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們要相信市場機制的力量,必須轉變職能、下放權力,下決心減少政府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干預,打破市場分割與壟斷,消除制約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使企業和產業在競爭中優化升級,為經濟轉型提供“源頭活水”。
企業應嚴格遵守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城市規劃等法律法規,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對投資項目的市場前景、經濟效益、資金來源和產品技術方案自主慎重決策,并依法辦理環境保護、土地使用、資源利用、安全生產、城市規劃等許可手續。項目建成后依法經營,從市場獲得收益并自擔風險。
在政府政策導向和監管下,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使企業在市場中充分展現競爭力是企業和行業優化升級的動力。行業升級寓于企業進步,企業的生存取決于所具的市場競爭力,企業獲利需要有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所具有優勝劣汰的功效是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良方,“砍”項目的做法并不太有效。
編輯:紀海波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