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水泥的區域和個股分化將愈趨明顯
水泥脫硝勢在必行,新標準將比歐德日更嚴
水泥行業已成為火電、機動車尾氣后的第三大NOx排放源,占全國總排放量10%,被納入十二五重點減排領域,脫硝勢在必行。2012年11月環保部發布征求意見稿,將限值從800降至450/320mg/m3,比歐德日等發達國家要求更嚴格。
工藝控制+SNCR結合使用,達標所需成本不高
目前主流推廣的脫硝技術有低氮燃燒、SNCR,通常情況下現有企業加裝SNCR可達到450mg/m3的標準,新建企業配備SNCR+低氮燃燒技術可達到320mg/m3的標準。成本增加分為投資和運行成本,綜合多類統計數據,噸熟料新增脫硝成本3~5元,較180左右的生產成本提升有限,并且規模大的生產線成本增加更低,主因煙氣增幅小于產能增幅。
目標2015年水泥工業NOx較2010減排12%,完成難度不大
在假定8%的熟料產量年均增速下,若2015年平均排放濃度能達到環保部SNCR案例380mg/m3的均值或剛好符合450mg/m3的標準,那么2015年較2010年減排率分別為28%、15%。前一種情況只需要65%以上的產線安裝SNCR設備,即可達到2015年較2010年減排12%的目標,完成難度不大。
恐難加速落后淘汰,或削弱大企業成本優勢
市場一度有觀點認為脫硝改造會增加噸水泥成本20-40元,成本的高門檻和規模優勢將降低小規模產線的競爭力,從而利于行業格局改善。實例證明脫硝改造新增成本不高,并且對每條線進行監管的難度較大,最終的約束條件可能仍是最終減排量達標即可,則或走上鋼鐵老路:國企、大企業被“重點照顧”,小企業改造的少或者改造后實際運營的少,若如此并不利于落后淘汰。不過若嚴格監管下所有生產線均進行脫硝改造則大企業規模和管理優勢將得到體現。
弱復蘇下行業去產能進入僵持階段,分化將愈趨明顯
環保標準的提高或難成為行業格局改善的推手,產能去化只有依靠三種方式達成:1、技術升級;2、需求消化;3、市場淘汰。需求弱復蘇下,行業去產能進入僵持階段(為需求緩慢消化),東部部分區域很有可能尚未消化完畢;需求即出現負增長,則去化轉為第3種方式。未來水泥的區域和個股分化將愈趨明顯。
編輯:劉冰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