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市場才能根本化解產能過剩之痛
最近,水泥產能過剩成為行業熱點,行業協會提出了強化行政審批遏制產能過剩的建議,不同企業反應不一。
2003年以來,水泥行業一直受到嚴格的宏觀調控,但產能過剩愈演愈烈,過剩程度不斷加劇,應反思水泥行業審批政策,從深層次去分析過剩原因、探討化解對策,促進水泥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水泥產能過剩原因
1、并購價格過高是水泥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
兼并重組是提高水泥產業集中度的有效途徑,但并購價格過高會恰得其反,形成“賣批文賺快錢、賣項目賺大錢、賣水泥不賺錢”現象:
(1)并購價格過高、使原業主不斷審批和建設生產線。1條日產5000噸生產線投資成本約5億元,目前并購價格約10億元,原業主有5億元的收益空間,起到了示范作用,驅使業主調動更多資源不斷取得批文,用并購資金建設更大規模的生產線。
(2)高價并購使新建項目業主不必擔心產能過剩。因為會有人高價并購,很多業主不必擔心投產后的市場情況和競爭力,也不必擔心產能過剩,使審批和新建有了新的動力。
(3)并購價格過高,并購者勢必提高銷售價格。因為并購價格過高,并購者必然通過提高銷售價格,消化并購成本,使許多業主認為新建項目有競爭優勢和贏利空間,導致產能過剩不斷加劇。
2、市場協同提高價格是導致產能過剩的另一主因
(1)市場協同使銷售價格大幅提高,使部分業主認為水泥供不應求。價格反映供求關系,人為減少供應量,提高銷售價格,向市場傳遞出供不應求的虛假信息,誤導業主再建新的生產線。
(2)市場協同提高價格,既違反國家反壟斷法,也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以湖南省為例,2012年需求量約1億噸,市場協同后水泥價格提高約100元/噸,湖南省消費者多支出約100億元。大部分收益被帶出湖南省,既嚴重損害湖南省消費者利益,也不利于湖南省經濟整體發展。
3、嚴控項目審批是產能過剩又一主因
嚴格控制水泥項目審批后,項目批文資源越稀缺,使項目批文價值增加,驅使部分業主有更大動力、愿意付出更大代價,從各種途徑取得批文,反而加劇了水泥產能過剩。
2003年12月國辦發[2003]103號文件對水泥行業實施宏觀調控,特別是2009年9月國發[2009]38號文件,明確提出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但水泥項目批文大量增加,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也充分證明了上述觀點。
李克強總理5月13日指出,家電、服裝等行業早已走上市場化軌道,不用政府審批,靠市場優勝劣汰,沒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而鋼鐵、水泥等行業上項目都是需要審批的,但多年來恰恰沒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產能嚴重過剩。這說明,該審批的審批不嚴格、執行不到位的,費力辦了事而又事與愿違,還不如已放給市場的。
二、化解產能過剩對策
產能過剩問題已成為困擾水泥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難題。只有通過市場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之痛:
1、放松行政審批。水泥是完全競爭性的行業,應用市場機制調節供求關系。放松行政審批后,項目批文失去價值,業主就不會千方百計、不計代價取得批文,而會考慮產能過剩后,得不到投資回報而放棄新建,使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技術創新等核心競爭力,促進水泥行業健康發展。
2、提高行業標準。取消P.C32.5級水泥,提高水泥質量標準;大幅提高環保、安全等行業標準,運用經濟手段加速淘汰低效率和落后產能。
高價并購、市場協同和嚴控審批,是產生水泥產能過剩的原因。只有運用市場機制,放松行政審批,降低批文價值,業主就會失去新建生產線的動力,產能過剩就會迎刃而解。
編輯:許玉婷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