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不斷 雅安面臨多重次生災害威脅
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但是不可忽視的,地震之后的雅安面臨著多重次生災害的威脅。
目前,蘆山縣寶勝和玉溪河金雞峽已形成堰塞湖,沫東水庫、苗溪水庫、天全始陽水庫出現裂縫。4月20日晚,蘆山縣開始落雨,根據天氣預報,未來一周雅安還有小雨和中雨,由于雅安的地理特點,這可能使受災地區雪上加霜。
次生災害威脅雅安
地震次生災害指強烈地震發生后,自然以及社會原有的狀態被破壞,造成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水災、瘟疫、火災、爆炸、毒氣泄漏、放射性物質擴散等對生命產生威脅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災害,統稱為地震次生災害。
地震發生后,有關部門預計災情雖小于2008年汶川地震,并提醒尤其要注意防范余震發生比較豐富,地震和余震容易引發次生災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城區火災等。
來自國家地震局的消息稱,目前余震最大5.3級,未來還可能有5級左右余震出現。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長周榮軍表示,頻繁余震正常,但特別要注意災區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以及一些難以察覺的次生災害包括堰塞湖等。
雖然雅安地震破壞性低于汶川地震,但雅安面臨的次生災害威脅并不小。雅安多山,位于龍門山地震帶南端,其北部邛崍山南延到西部二郎山,與北部南延的夾金山會合。西南部為西北——東南走向的大雪山伸入市域。南部和東南部有大相嶺與小相嶺。全市地形呈北、西、南地勢高,東部地勢較低的地理格局,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面積達到90%。
有去過蘆山縣的人曾如此描述雅安蘆山縣地貌特點:海拔不高但是地勢不平坦基本都是山。路很不好走,下點兒雨到處是塌方,兩邊山基本都成了瀑布,這樣的地質是經不起地震的。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會處,有“雨城”之稱,是全川降雨中心。4月是雅安降雨逐漸增多的月份。中國氣象網信息顯示,按1981年-2010年的氣候統計來看,7月和8月是年內降雨最多的時段,降雨量都在400毫米左右。4月平均降雨量雖然只有93.8毫米左右,但是降雨日數多達17-18天,月內超過一半的天數都能見到雨水。
目前,蘆山縣寶勝和玉溪河金雞峽已形成堰塞湖,沫東水庫、苗溪水庫、天全始陽水庫出現裂縫。
而蘆山縣城4月20日晚已經開始飄雨,同時,天氣預報顯示,未來一周雅安有小雨以及中雨。雅安地震后可能發生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值得重視。
據媒體報道,目前,地震中心蘆山道路發生了塌方等災害,救援通道不暢,而此時,地震災區余震不斷,山體結構不穩,表層土質和巖石疏松,遇到降水更容易造成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致使新近疏通的公路或河流再次受到影響,從而產生更多的次生災害
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4月20日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警報:預計4月20日夜間到4月21日,雅安市中北部、甘孜州東南部地區發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較大;蘆山縣、寶興縣發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大;蘆山縣的大川鎮、太平鎮、雙石鎮、寶盛鄉及寶興縣局部山區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
雅安市市委書記徐孟加在震后提出要求,援救過程預防余震和次生災害,各行業、各部門都要有防止發生次生災害的措施、預案。
同時,綠色和平也呼吁注意防范地震和余震可能引發的各種次生災害,尤其是對采礦等工業生產帶來的人員傷亡和事故。
次生災害曾重創汶川
雅安地震后,各界人士都在呼吁重視次生災害,之所以如此,則是由于次生災害強大的破壞力。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環境地質系主任周建偉指出:“地震中,次生地質災害傷亡的人數往往要比直接傷亡的人數多。在汶川地震中,以泥石流、山地滑坡等為主的次生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要占到總體的很大比例。”
周建偉表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導致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主要是次生地質災害。據周建偉的一份內部參考資料,汶川地震后地質災害總數多達12000多處,潛在隱患點近8700處,有危險的堰塞湖30多座。
根據2008年9月19日國務院公布的《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可知,整個地震災區亟需治理的重大次生地質災害隱患點有8693處,其中需要搬遷避讓的有4694處。
周建偉表示,地震次生災害首先是山體的崩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四川西部地區山高谷深,很多地方的相對高差達到2000~3000米,可供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很少。在汶川地震時,在巨大的震動作用下,造成了大面積的山體崩塌或滑坡,導致大量公路、橋梁和居民房屋被壓垮。
“比如安縣的大光包滑坡,就是地震原因形成的,它是我國已知的最大規模滑坡,體積達7.42億立方米,堰塞壩高度690m,是全世界為數不多的5億立方米以上的特大滑坡之一。”周建偉稱。
周建偉還表示,四川西部有些地區的山體以堅硬的石灰巖為主,地震時還會發生巖體崩塌,崩落的石塊甚至重達100多噸,落石一旦擊中房屋、車輛,人的生還機會極其渺茫。
“而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震級為8.0級,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時,已確認造成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地震誘發大量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周建偉表示,次生災害中,人生還的機會渺茫。
同樣,地震次生災害還有堰塞湖。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規模山體滑坡,河水沖擊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積,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貯水而形成的湖泊。
“尤其是在四川這樣的地方,很多老百姓的家都在山谷里面,很多村鎮因此都可能被堰塞湖決堤的洪水吞沒。”周建偉稱表示,必須時刻關注天氣情況及雨水量的多少。
另外,次生災害中的泥石流同樣危害很大。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雨水量大的情況下,山體的石塊松散,很容易被沖下來,造成泥石流,具有相當大的破壞力。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邵虹波在汶川地震后的研究顯示,因為汶川地處山區,地震造成破壞性比較大的是崩塌、滾石、滑坡等,與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質災害相比,汶川地震造成的次生災害要嚴重得多。
編輯:武文博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