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2006:承前啟后 拉開“十一五”行業發展大幕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伴隨著中央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的出臺,低迷兩年的水泥行業終于迎來了好年景。據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水泥產量達到12.36億噸,全年水泥工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3217億元,比上年增長24.7%,實現利潤總額150億元,比上年增長92.6%。
同年,水泥行業并購重組大潮風起云涌。重點水泥集團在政策的鼓勵下,開始大規模的并購重組,整合區域市場:中國建材收購海螺水泥徐州萬噸生產線、中材入主天山股份、拉法基并購四川雙馬……通過這一系列的并購重組,一批大企業大集團生產能力迅速增長,區域龍頭企業的行業地位進一步加強,加速了產業集中度的提高。
為了應對高成本時期的壓力,水泥工業余熱發電項目全面啟動,2006年新建成投產的純低溫余熱發電生產線10條,累計投入運營的傳低溫余熱發電生產線達到25條,全年余熱發電近40億千瓦,比2005年增長54.47%。可以說2006年拉開了“十一五”水泥行業發展的完美大幕。
一、中國建材收購徐州海螺 拿下淮海霸主寶座
2006年7月1日,中國建材集團(以下簡稱中國建材)和安徽海螺集團在江蘇徐州舉行戰略合作暨徐州公司交接簽字儀式。中國建材以現金9.61億元人民幣收購徐州海螺水泥全部股權,并為徐州海螺2.3億元人民幣的銀行借款作為擔保人。收購的徐州海螺主要包括已經建成的1條萬噸熟料生產線、 9億噸的石灰石資源、二期的土地、道路等共用措施。而此次收購的完成徹底改變了淮海區的市場格局,中國聯合水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聯水泥)一舉拿下淮海區的霸主寶座。
徐州海螺收購始末
1999年,中國建材集團在原魯南水泥廠基礎上組建成立中聯水泥(魯南中聯)。中聯水泥以魯南中聯為根基,淮海區為主要市場,通過兼并重組,迅速成為淮海區頗具影響力大而水泥企業。2001年,中聯水泥控股淮海巨龍水泥,年產能首次超過400萬噸,之后,中聯水泥先后兼并重組了邢臺鑫磊建材、鑫廈水泥,并且不斷像南擴張。
為阻止山東水泥的南下,2003年安徽海螺集團在徐州籌建徐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規劃建設兩條萬噸熟料線和配套的年產165萬噸水泥粉磨站,首期的一條萬噸熟料線于2004年9月建成投產。徐州海螺萬噸線的投產徹底催化了徐州地區的價格競爭態勢,價格戰一觸即發。
2005年,國家宏觀調控導致水泥市場低迷,利潤和現金流嚴重萎縮,同時銀根收緊使水泥企業很難拿到銀行貸款,即使是行業龍頭的海螺也遇到極大地資金壓力,加上海螺集團位于華東、華南多條戰線布局正處于關鍵時刻,資金鏈出現斷層危機。而位于淮海區的徐州海螺雖然有效的阻止了山東水泥的南下,為中聯水泥整合淮海水泥市場構成重大障礙,但是,淮海市場的僵局短期內難以打破。
海螺集團經過權衡,決定接受中國建材聯合會在泰安會議提出的“將徐州公司轉讓給中國建材集團,以更好地加快徐州地區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建議,將徐州海螺出售給中國建材。
政策失誤還是明智之舉?
徐州海螺萬噸線投產以來,在淮海地區擁有絕對的戰略地位,有效阻擊山東水泥的南下。當時中聯巨龍水泥在徐州海螺的競爭下也是舉步維艱。而在中國建材集團成功收購徐州海螺萬噸線后,與山東的魯南、魯宏水泥、巨龍水泥及后來收購的泰山水泥使淮海地區連成一片。為今天中國建材集團在水泥界的輝煌并購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根據地。中國建材如此迅速的整合徐州市場和附近的淮海市場,并借助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不斷攻城掠地,的確是海螺當時沒有預料到的。
海螺集團在轉讓徐州海螺之后,從淮海市場全身而退,不僅解除了自己的資金鏈斷裂的巨大隱患,而且集中資金,優化整體戰略布局,做實做厚華東和華南完成了華東和華南區域的市場布局,特別是華南市場的建設還是卓有成效的。可以說,這是一個合作各方互利共贏的成功典范,同時也預示著我國大的水泥企業集團資源整合帷幕正在拉開。
[Page]二、60家國家重點支持水泥企業(集團)名單公布
200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和人民銀行公布了國家重點支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大型企業(集團)名單。本次公布的60家重點企業是由省級發改委和經貿委等部門推薦,行業協會組織評審、平衡確立的,總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水泥工業發展規劃布局,生產工藝主體為新型干法,企業規模較大,區域市場調控能力較強,經營業績優良,發展前景好,依法經營并有較強社會責任感的大型企業(集團)。
在被確定60戶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中,安徽海螺集團等12戶為全國性重點企業,內蒙烏蘭集團等48戶為區域性重點企業。這60家重點支持大型企業的確立,將有利于鼓勵大型水泥企業兼并、重組、聯合,迅速提高生產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帶動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對列入重點支持的大型水泥企業開展項目投資、重組兼并,政府部門和銀行將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信貸投放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指出:“十一五”期間要扶持一批企業集團,減少無序競爭。若大企業集團或幾家企業聯合在某區域市場占有40%的銷售份額就可以穩定住該區域市場,遏制水泥行業利潤下滑的趨勢。有實力的集團,應敏銳地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加大對國內水泥企業的并購力度,有選擇地對區域龍頭或有望成為區域龍頭的水泥企業進行投資,以優化產業布局,占領經營制高點。
12家全國性重點企業
48家區域性重點企業
60戶國家重點支持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的確定,也預示著“十一五”期間,我國水泥工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著重培育大型水泥集團。國家將通過重點支持大型水泥企業集團發展,加快組織結構、產品結構調整,初步形成按區域為市場劃分的布局。
然而,實際的行業發展速度遠超乎大家的預計和文件的規劃。隨著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發展,各個企業的產能規模迅速擴大,兼并重組的力度也不斷加大。到目前為止,在這60強企業中,前12強里有三獅、祁連山兩家被收購,48強里也有十幾家企業被收購,而象臺灣水泥、南方水泥、西南水泥等新一批企業快速發展起來,產能規模遠超當時的60強。當時,評選60強的產能規模要求只要300萬噸以上即可,而現在,產能規模上千萬的比比皆是,甚至破億。在市場區域分布上,當時這些企業可以說基本上都是省內的水泥龍頭企業,而到今天,跨區域的發展更加普遍,象海螺、山水、華新、冀東、亞東、天瑞等等,都在不同的區域市場內布局,平衡市場風險,擴大盈利空間,成為區域市場的龍頭。
[Page]三、余熱發電的建設井噴 技術飛躍
“十五”期間,我國水泥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05年水泥產量達到10.64億噸,五年平均增速為12%。截至2005年末,全國日產700噸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共有622條,其中日產1000噸以上的有580條。在這種情況下,為應對高成本帶來的壓力,水泥企業紛紛投入資金采用新的生產技術和裝備來降低成本,降低能耗,在此背景下,余熱發電技術得到了快速的應用和發展。
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1989年,為干法中空窯余熱發電時代,這30多年的主要工作是開展了中空窯高溫余熱發電技術及裝備的開發、推廣、應用工作;第二階段1990~2005年,為帶補燃鍋爐的溫余熱發電時代,“八五”期間,國家安排了水泥行業科技攻關課題,通過《帶補燃鍋爐的中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開發》、《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工藝及裝備技術的研究開發》、《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裝備--螺桿式膨脹機研究開發》三個課題的研發,并根據帶補燃鍋爐的水泥窯中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應用的經驗,以日本KHI公司為寧國水泥廠4000t/d水泥窯提供的6480kW 純低溫余熱電站的建設為契機,基本形成了我國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工藝技術裝備體系;第三階段2005年以后為水泥窯低溫余熱發電時代,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裝備已經成熟,大量的工程實踐機會,使技術不斷創新給我國這項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提供了機遇。
在這種大形勢之下,安徽海螺集團率先吹響了進軍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領域的號角。2005年,海螺斥資逾12億元,從日本川崎重工引進11條水泥生產線的純低溫余熱發電設備,成為國內第一家大規模安裝傳低溫余熱發電設備的水泥企業。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節約電力成本2000多萬元,減排二氧化碳55897噸。隨后,該集團下屬的池州海螺和建德海螺、銅陵海螺、荻港海螺和樅陽海螺等十個余熱發電項目陸續建成投產。
2006年,國家八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果調整的若干意見》要求,到2010年,中國新型干法水泥采用余熱發電的生產線要達到干法水泥生產線的40%。
重慶、浙江、河北等省市相繼開展新型干法水泥干法窯純低溫尾氣余熱發電項目試點。浙江更是在一年批準立項實施新型干法水泥干法窯純低溫尾氣余熱發電項目30余個,僅2006年,該省建成運行的發電機組達11個,年發電量3.15億千瓦時,發電后節約標煤16萬噸。隨后,各大水泥企業(集團)相繼建設純低溫尾氣余熱發電項目。
余熱發電技術不僅最大限度滿足企業終身的用電需求,減少外購電量,又降低水泥制造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順應了世界水泥工業發展的趨勢。2006年,水泥工業能源消耗總量1.31億噸標準煤,萬元增加至綜合能耗12.56頓標準煤,比2005年減少1.5頓標準煤,下降幅度10.68%,結構調整是水泥行業綜合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2006年預分解窯熟料產量占水泥熟料總產量的46%,新型干法工藝比2005年提高6.52個百分點;水泥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使2006年水泥工業能耗總值減少1500萬噸標準煤,水泥窯余熱利用也是水泥工業產品綜合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水泥工業余熱發電開始全面啟動,2006年新建成投產的純低溫余熱發電生產線10條,全年余熱發電近40億千瓦時,比2005年增加54.47%
對于水泥余熱電站建設井噴形勢,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認為原因有三:其一,“十五”期間,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達到了水泥總生產能力的40%,上水泥余熱發電生產線有了基礎;其二,隨著經濟發展,電力、煤炭出現緊張,價格也持續上漲,對水泥企業的影響很大,因為電價、煤價要占到水泥生產成本的60%以上,遠遠超過了其原材料的成本,從節電、節煤角度考慮,企業需要利用余熱,降低生產成本;其三,“十五”期末,國家號召節能,《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廣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并要求在日產2000噸以上水泥生產線中每年建設低溫余熱發電裝置30套,這為水泥余熱電站的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
截至2011年,約有近700條生產線上配備了余熱發電項目,超過總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數量的50%,全部余熱發電項目中有2/3集中在水泥行業。
編輯:紀海波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