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項專利背后的故事
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近日,遵義海螺申報的“一種自動控制下料裝置”,獲實用新型專利證書,這是遵義海螺、遵義海匯今年取得的第30項專利,目前兩公司已有34項專利。2024年以來,遵義海螺、遵義海匯兩公司認真落實全員創新工作要求,堅持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動員廣大員工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工作,一批制約生產的瓶頸問題迎刃而解,形成了“改善即是創新、人人皆可創新、處處皆可創新”的良好氛圍。今天小編為您講述幾個一線員工創新、創造、創效的故事。 創新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 創新往往源自困難,當問題迫在眉睫,卻沒有很好解決方案時,特別需要創新,而遵義海螺申報的“一種試驗融樣搖勻裝置”專利就是在困難中摸索出來的。李翠紅是品質處的一名技術員,也是這項專利的發明人,她告訴筆者以往品質處分析人員在做樣品融樣實驗過程中,需要人工用坩堝鉗夾住坩堝傾斜45°旋轉搖勻,每次只能旋轉一個,不僅效率低,而且高溫灼燒后的坩堝容易造成傷害。“保證安全、提高效率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李翠紅隨后帶著分析組的幾名同事,一起投入到設備改善工作之中,經過反復摸索和不斷改進,最終獲得成功,后來還申請了專利,并獲評2023年貴州省職工“五小”創新優秀成果。 “這是我們品質專業第一個專利,大家深受鼓舞,之后我們從遇到的困難出發,注重解決問題和經驗總結,還取得了一種水泥篩樣混樣機、一種水銀過濾裝置等9項專利,現在大家對‘改善即是創新’的體會更加深刻。”品質處負責人張浩表示。 創新的活力蘊含在基層一線 尊重員工主體地位、發揮員工首創精神,讓廣大員工以“主人翁”精神自發參與小改小革、節支降本、全員創新等活動是遵義海螺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作為設備管理者,每天都要和各種設備打交道,性能如何?運行效率怎么樣?各種指標就是‘晴雨表’。當發現這些異常之后,有時要‘按方抓藥’,有時更需‘創新療法’。”遵義海螺制造分廠肖調軍說。 今年3月,肖調軍和同事黃家棋發現水泥磨3#、4#磨主電機單耗偏差較大,仔細對比之后發現4#水泥磨一倉更換為大波紋襯板后,較更換前的階梯襯板相比帶球效果差,磨機做功能力下降所致。“這就好比舉起錘子敲釘子,舉得越高,敲擊的力度就越重。”肖調軍說。原因找到之后,大家嘗試了多種解決方案,但最終都效果不佳。這時候有人提出了增加“揚球裝置”方法,經過充分論證,我們快速行動,小改小革之后,4#水泥磨臺產上來了,電耗還下降了0.6kwh/t。“小改小革省事還提效”,黃家棋笑著說。 小創新也有大效益 評價創新效果如何有很多指標,但無疑效益是最直觀的一個。近年來遵義海螺持續深化自主維修、修舊利廢、“五小”等活動,不僅在實踐中錘煉了一支專業能力強的員工隊伍,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通過自創模具來實現CKK破碎機刀片自制就是這樣一個典型。該公司CKK系統承擔著遵義市三城區日常生活垃圾協同處置的任務,平均每天進廠垃圾在300噸以上,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繁多。 “所有的垃圾都要經過破碎后才能進入打堆、發酵、處理等流程,這里面五花八門,玻璃制品、建筑垃圾、鐵件等應有盡有。破碎用的刀片及軸件都是進口的,平均使用壽命是5年,但采購費要花好幾十萬。”制造分廠白獻平說。“后來大家就商量既然這么貴,咱能不能自己搞。”說干就干,白獻平和同事王先敏、彭永康在查閱大量的資料、現場反復研討和可行性論證后,提出了“從刀片模具入手進行研究,通過自制刀片實現替代原廠備件”,最終經過反復測量繪制,成功做出刀片模型,并安裝到CKK破碎系統之中,目前已連續運行80余天,并且提交了專利申請。 今年以來,遵義海螺已實施20多項小改小革,員工親身參與的“小創新”給企業經營帶來了看得見的“大效益”。該公司也通過一系列激勵政策讓大家更加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在創新強勁引擎的驅動下,遵義海螺上半年生產經營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接下來我們將繼續以全員創新為重要抓手,扎實推進技術攻關、降本增效、隊伍錘煉等工作,把蘊含在基層員工中的智慧和力量轉化為推動公司發展的強大動力,為集團實現新‘雙一’目標貢獻力量。”遵義海螺負責人楊進表示。 推薦閱讀 創新者說(一) 創新者說(二) 海螺這個工作室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遇見|海螺智質:智改數轉向未來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