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我國水泥行業發展走勢回顧、展望及對策建議
一、水泥行業過去二十年的經驗:政策和企業行為決定行業效益
過去二十年,中國水泥行業的需求變化經歷三個發展階段:高速發展期(2004-2012年)、高位平臺期(2013-2021年)、需求下行期(2022年至今)。
圖1:近二十年中國水泥行業市場走勢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在此期間,中國水泥行業累計實現利潤1.51萬億元,年均利潤總額約為753億元。其中,高速發展期創造的利潤總額為3842億元,年均利潤在427億元左右;高位平臺期合計創造利潤1.02萬億元,年均利潤達到1134億元;2022-2023年需求下行,利潤總額僅有1006億元,年均利潤降至503億元左右,2024年上半年全行業出現虧損。從行業利潤數據與需求增長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過去二十年行業效益高峰出現在需求高位平臺期,而不是需求快速增長的階段。
2013-2021年,中國水泥消費量大體在23-24億噸/年上下,行業需求穩定在高位水平。與此同時,水泥行業TOP10產能集中度由51%逐步上升至55%左右,相較于高速發展期,集中度的提升幅度相對較小。
然而,水泥行業效益的低谷和高峰卻同時出現在高位平臺期,利潤總額與利潤率的變化幅度較為明顯。2016年開始,水泥行業利潤擺脫低谷,逐步回升。2018-2021年,水泥行業單年利潤總額均保持在1500億元以上,最高峰達到1867億元,銷售利潤率在15%-18%之間,遠高于歷史平均水平。
水泥行業利潤峰值出現在這一時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錯峰生產政策出臺并得到有效實施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要求推行錯峰生產。同年10月,工信部和環保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水泥錯峰生產的通知》,對水泥行業錯峰生產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由于錯峰生產政策的有效實施,較為有效地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為行業效益的大幅增長奠定了基礎。
2、行業整合背景下的行業自律
2016年以來,中國水泥行業經歷“兩材”合并、金隅冀東重組以及華新整合拉法基中國等重要并購事件和海螺、紅獅、華潤規模實力的提升,大幅提升了頭部企業的影響力。在大企業的引領和行業協會強力組織之下,行業格局由競爭走向競合,行業自律的理念逐步得到傳播和認同。
水泥行業過去二十年的經驗說明,盡管行業效益與市場需求有關,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行業政策以及企業的經營發展理念和行為。
二、當前水泥行業面臨的形勢和主要挑戰
國內水泥需求繼續下滑,產能過剩壓力進一步加劇。
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持續下降,國內水泥需求加速下滑,產能過剩壓力進一步加劇。從需求來看,2024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銷售景氣度偏低,土地成交和新開工延續負增長趨勢,房地產投資持續下滑。與此同時,受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度偏慢以及地方債務風險管控等因素影響,基建項目開工率不及預期,對投資的拉動作用偏弱。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1-6月全國水泥產量為85047萬噸,同比減少10.0%。按照現有數據推算,2024年全國水泥產量預計將降至19億噸以下,同比降幅達到7%以上。
圖2:2013-2024年全國水泥產量及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與此同時,要素成本呈現持續上升趨勢。2024年上半年,全國水泥煤價差指數的平均值為96.5點,同比下降20.1%。盡管煤炭價格的絕對值相較于去年同期出現回落,但降幅明顯小于水泥價格,企業實際成本壓力不降反升。另外,《通用硅酸鹽水泥》(GB175-2023)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水泥新國標實施后生產成本增加了10-30元/噸左右,給企業帶來了一定壓力。同時,超低排放與節能減排標準提高,也提升了水泥企業的生產成本。
圖3:2013-2024年上半年水泥行業供需、成本及價格走勢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市場信心不足,行業生態惡化,企業競爭加劇,效益持續大幅下滑,2024年上半年全行業虧損。
價格方面,2024年上半年全國水泥均價為332.9元/噸,同比降幅達到18.4%,全國水泥均價進一步大幅下滑。具體而言,年初至4月份,由于市場需求恢復不及預期,水泥行業競爭白熱化,成交重心持續下行。5月份開始,部分區域加大錯峰力度,行業自律意識增強,協同推進提價復價,水泥價格觸底回升。截至6月底,全國水泥價格均價已基本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
圖4:2023-2024年全國水泥均價走勢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2024年上半年,水泥行業區域分化加劇。其中,東北地區在錯峰執行以及行業自律方面表現較好,庫存壓力得到緩解,截至6月底,水泥價格指數較年初上漲34.6%;西南和華北地區于5月份開始推漲價格,6月末水泥價格指數較年初分別上漲11.9%和6.1%;中南和華東地區市場競爭相對激烈,提價復價的難度較大,水泥價格普遍低于國內其他區域。另外,西北地區水泥價格走勢相對平穩。
圖5:2024年上半年全國六大區域水泥價格指數走勢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效益方面,一季度全行業虧損,二季度有所改善,但上半年預計全行業仍處于虧損狀態,全年穩增長壓力較大。數據顯示,2024年1-5月水泥行業虧損約34億元,企業虧損面超過55%。全年是否能夠實現效益增長,取決于能夠鞏固5月下旬以來行業自律的成果。
圖6:2015-2024年水泥行業價格及利潤走勢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中長期來看,水泥需求將延續下降趨勢,2030年全年需求總量預計將降至15億噸左右,產能過剩嚴重。水泥行業轉型升級任務重,如何實現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等問題將成為行業未來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對策和建議
(一)堅定信心:歷史的經驗反復證明,信心比黃金重要。水泥行業有基礎、有經驗并且有能力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二)攻堅克難:打好穩增長、去產能、轉型升級三大攻堅戰,努力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1、全力以赴穩增長:強化協會的組織協調和大企業引領,堅持和優化錯峰生產政策,加強行業生態建設,全力以赴穩增長。
(1)堅持和完善錯峰生產,減產量、控庫存。
(2)全面加強行業生態建設(注:正確處理好份額與價格、短期與長遠、局部與整體、企業與行業四個關系),強化行業自律,反不正當競爭,穩市場、穩價格。
(3)全面深化企業市場化改革,苦練內功,降本增效。
(4)發揮大企業引領作用,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
(5)發揮媒體的正面宣傳引導和監督作用,營造健康的輿論氛圍。
(6)當前應重點抓好:強化大企業引領和行業自律;錯峰穩市,穩價復價;抓好6-8月淡季錯峰生產工作,穩定價格,控制庫存;做好下半年扭虧增盈的各項準備,力增全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0%以上。
短期內,水泥行業必須統一目標,堅定執行錯峰生產,建議建立由政府、行業協會以及大型企業共同協作的錯峰生產工作機制。
2、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改革:堅持政策和市場雙向發力,堅決控制新增,淘汰落后,提高行業集中度,深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完善產能置換政策,強化能耗雙控、污染物排放雙控政策,嚴防技改擴能、置換擴能、更新擴能。
嚴格執行《水泥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到2025年底,將全國水泥熟料產能控制在18億噸左右。中長期來看,進一步加大產能去化力度,力爭到2030年,將全國水泥熟料產能壓減至12億噸以下。
落實到執行層面,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是實現去產能目標的重要抓手。現階段,對于單位強度的管控已基本建立,但總量控制政策有待進一步強化。將能耗雙控、污染物排放雙控政策、碳排放雙控政策與錯峰生產、產能置換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將大幅提升政策效用。
(2)總結、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經驗,制定實施深化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去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轉型升級)。
以日本為例,20世紀80年代出臺《特定產業結構改善臨時措施法》和《水泥行業結構改善基本方案》,從政策層面支持行業企業整合和市場整合,給予水泥行業反壟斷豁免制度,對水泥行業集中度提升進行豁免,推動水泥行業提高行業集中度和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同時,鼓勵企業合作,允許企業在生產、銷售以及運輸等方面共同行動,避免惡性競爭。
(3)加大市場化淘汰落后產能和低效資產、聯合重組和市場整合力度,加快去產能和提高行業集中度。
(4)浙江省水泥行業運用政策和市場機制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①政策推動機制:
一方面,浙江省政府在水泥行業節能、環保、礦山、改造升級、落后產能淘汰等方面制訂了一系列政策,加快了水泥等傳統行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技術升級,加速了落后產能的退出。2017年,浙江省制訂下發《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隨后,浙江省經信委組織制訂《浙江省水泥行業改造優化升級的五年規劃》,南方水泥制訂實施《南方水泥浙江區域優化升級五年規劃》。
另一方面,浙江省在產能置換政策的執行上更為嚴格,真正做到了削減總量、優化升級。2018-2024年,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浙江省內實現在產產能按1.0:1.7減量置換,大幅壓減產能。合計置換生產線4條,產能729萬噸,對應退出生產線12條,產能1178萬噸,實現置換過程中去產能449萬噸。
②市場化機制:
通過大集團市場化整合,優化布局、優化資產結構去產能,淘汰關停熟料生產線39條,合計產能2514萬噸,占去產能總量的61.9%;通過市場化競爭,優勝劣汰去產能,淘汰熟料生產線15條,合計產能707萬噸,占17.4%。通過市場化大小窯對接去產能,淘汰熟料生產線8條,合計產能322萬噸,占7.9%。
浙江近十年,合計關停退出熟料生產線69條,去熟料產能3992萬噸。浙江省水泥熟料生產企業熟料從48家減少至7家,前三大企業熟料產能集中度提升至87.8%。2019-2023年期間,浙江地區熟料產能利用率穩定在80%以上。
圖7:2011-2023年浙江省水泥產量、熟料產能以及熟料產能利用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2018-2023年,浙江省噸水泥利潤長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利潤貢獻率持續走高至9%上下,供給側改革成效明顯。
圖8、9:2011-2023年浙江省水泥行業利潤情況
數據來源:水泥大數據(https://data.ccement.com/)
3、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加快轉型升級。
(1)加快綠色低碳和數字化轉型。
(2)優化升級:加快企業市場布局優化、產業鏈優化、產品結構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優化、組織結構優化;加快高端化、節能減排和智能化的改造升級,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4、加強國際合作,開發國際市場。
附注:根據中國水泥協會執行會長肖家祥在“2024年水泥行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的發言材料整理。
編輯:曾家明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