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余熱發電產業競爭將更加激烈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五”,水泥行業發展迅猛,水泥產量從2006年的12.04億噸,發展到2010年的18.68億噸,與此同時,相關產業發展也隨之“水漲船高”,迎來了黃金發展期,其中,水泥余熱發電領域的發展尤為矚目,截止到2010年底,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已經有2/3左右建設了余熱發電站。進入“十二五”,當水泥行業的發展進入“平穩期”,余熱發電也將進入一個發展“陣痛期”,盡管目前一些業內人士仍然表示前景依然可觀,但是今后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同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中信重機公司研究院副院長彭巖在接受中國水泥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余熱發電領域的競爭將日趨激烈,“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競爭后,只有那些綜合實力強、擁有良好口碑、服務細致周到、研發能力強,并成功向其他行業拓展業務的余熱發電企業才能夠生存下去。”
據了解,導致“十二五”余熱發電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因素主要有:
1、剩余可建余熱發電的水泥項目數量有限。目前僅有1/3左右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沒有配備余熱發電,加上國家嚴控新線政策的出臺,未來水泥余熱發電可分的蛋糕已經很少。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目前建有余熱發電的水泥項目主要以大集團大企業的大型生產線為主,經濟發達地區居多,這就意味著剩余的水泥項目存在著小、散、地處偏遠的特點,這也給余熱發電企業爭取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余熱發電企業數量越來越多。早期,從事余熱發電的企業僅有天津院、南京凱盛、易世達、中信重機等幾家企業,然而,隨著余熱發電被廣泛認可,項目數量不斷增加,從事余熱發電的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市場有限,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將是必然。同時,目前一些水泥企業也加入了這個大軍,據了解,像天瑞、冀東、華新等一些大型水泥企業開始自行為自己的生產線建設余熱發電,這也無形中減少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并且,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成熟,余熱發電項目建設的各個環節更加透明化,水泥企業在選擇余熱發電項目實施單位時有了更多的比較,余熱發電企業獲得項目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3、水泥企業資金緊張。隨著國家嚴格控制對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投放,一些需要依靠貸款來建設余熱發電項目的水泥企業資金出現了緊缺,這使一些原本計劃建設的余熱發電項目被迫擱淺。
4、余熱發電項目并網困難。水泥企業余熱發電原則是并網不上網,所發電量全部自用。但目前水泥廠余熱發電并網仍然是“老大難”問題。這種狀況主要其中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并網困難已經成為制約當地余熱發電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相比較而言,南方地區水泥余熱發電并網問題不大。
5、國際市場存在“同室操戈”的現象。國內一些余熱發電企業很早就預見到了國內市場份額將逐漸減少的情況,早早的就走出國門,拓展國際市場業務。其中,中材節能、大連易世達、南京凱盛等一批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做的“風生水起”。但是隨著國內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數量的增加,在國外也經常會出現“自己人”相互競爭的局面,一個余熱發電項目10家左右的中國余熱發電企業競爭時常出現。
盡管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但是機遇永遠與挑戰并存,“十二五”余熱發電還有哪些發展機遇?企業該如何發展、轉型?在由中國水泥網主辦的“2011第七屆余熱發電峰會”上,專家、學者、企業家之間的觀點碰撞或許將給出答案。3月24-25日,相約浙江杭州,精彩值得期待!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zlq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