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为什么叫中东,扒开腿挺进嫩苞处破苞疼,十九岁国语版免费观看完整高清,最好看的2018免费观看在线

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促進耐火材料產業發展若干意見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 · 2013-03-12 09:51 留言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促進耐火材料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

  工信部原〔2013〕6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有關行業協會: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采取綜合措施對耐火粘土螢石的開采和生產進行控制的通知》(國辦發〔2010〕1號)精神,加強耐火材料行業管理,引導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耐火材料行業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耐火材料是鋼鐵、建材、有色、機械、化工、電力等高溫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耐火粘土、鎂砂、石墨、棕剛玉等是生產耐火材料的關鍵原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耐火材料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但我國耐火材料產業大而不強,還存在礦山生產無序,資源利用粗放,產業集中度低,生態恢復滯后等問題,制約著耐火材料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升耐火材料產業發展水平,對于保障高質量耐火材料供給,支撐高溫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對耐火材料產業重要性和加強耐火材料行業管理緊迫性的認識,采取有效措施,發揮比較優勢,增強資源保障能力,做強做優耐火材料特色產業。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耐火材料產業發展方式,立足我國高溫工業發展需要,嚴格控制耐火材料總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結構,加強技術改造,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高端耐火材料保障能力,促進耐火材料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保護性開發和綜合利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鼓勵利用再生耐火材料;堅持控制總量和優化存量,規范行業準入,著力扶優扶強,實現規模效益;堅持合理布局,促進產品升級,立足資源和技術優勢,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無次生污染的新產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三)發展目標

  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保障能力。到2015年,高端耐火材料基本自給,菱鎂礦石資源綜合利用率不低于90%,耐火粘土礦石資源綜合利用率不低于80%。到2020年,兩種礦石資源綜合利用率分別高于95%和90%。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到2015年,主要耗能設備能效水平達到一級,主要產品的綜合能耗比2010年降低2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比2010年分別下降8%和10%以上,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不低于50%。到2020年,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高于75%。

  提高產業集中度。到2015年,形成2~3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創建若干個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前10家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25%。到2020年,前10家企業產業集中度提高到45%。

  三、主要任務

  (一)推進聯合重組

  建立完善新建項目與聯合重組、淘汰落后、節能減排聯動機制,堅持等量或減量置換落后產能。嚴格控制產能增長,加快優化存量。規范市場化運作,支持行業內優勢骨干企業以品牌、技術、資本等要素為紐帶,大力推進橫向聯合重組,縱向延伸產業鏈,協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組建大型耐火材料企業集團。

  (二)優化產業布局

  按照礦產資源規劃和相關政策要求,加強資源整合,優化耐火粘土、菱鎂等礦產資源配置,推進資源利用的規模化、集約化,實現優質優價優用。在菱鎂資源富集的遼寧、山東等地區優先發展鎂質耐火材料。在耐火粘土富集的河南、山西、山東、貴州等地區優先發展鋁硅質耐火材料。支持遼寧、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等資源富集或產業基礎好的地區創建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三)強化節能降耗

  加強節能管理,加大技術改造,提高高溫窯爐等高耗能設備能效水平,降低單位耐火材料產品的綜合能耗,推進高溫窯爐輕型化、節能化、高效化。發展不定形耐火材料和免燒制品。開發產品質量優良、資源能源節約、生產過程清潔、使用過程無害的“綠色耐材”,鼓勵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

  (四)嚴格環境管理

  加強耐火原料開采與運輸、耐火材料生產、用后耐火材料儲存和回收再利用等環節的環境管理,注重生態保護,防止六價鉻等重金屬和水土流失,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大粉塵治理,健全作業場所防塵、降塵和除塵設施,配備降噪設施,按規定配套建設脫硫、脫硝等設施,減少污染物排放。

  (五)發展高端產品

  圍繞高溫工業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發展優質合成、改性原料和長壽命、無污染、節能型耐火材料。開發適用于高溫工業先進工藝裝備關鍵部位的結構功能一體化的長壽命新型耐火材料、微孔結構高效隔熱材料,施工便利的高性能不定形耐火材料,防止重金屬污染的無鉻耐火材料等高端產品。

  (六)鼓勵技術創新

  堅持需求牽引和創新驅動并重,整合行業創新資源,建立上下游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搭建行業技術創新和交流平臺。著重開展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協同攻克耐火原料均化、改性、合成,先進耐火材料制備以及高溫工業生產裝備應用中的重大共性技術。加快先進技術工程化,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

  (七)淘汰落后產能

  逐步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加快淘汰能效低、污染重、隱患多的落后產能。2015年底前,淘汰單線產能低于3萬噸/年、噸產品綜合能耗高于240千克標煤的回轉窯,單線產能低于2萬噸/年、噸產品綜合能耗高于285千克標煤的隧道窯等落后耐火粘土熟料產能;淘汰有效容積低于18立方米、噸產品綜合能耗高于330千克標煤的輕燒菱鎂反射爐,有效容積低于30立方米的重燒鎂砂豎窯,變壓器功率低于1400千伏安的鎂砂電熔爐等落后產能;淘汰變壓器功率3000千伏安以下普通棕剛玉冶煉爐、變壓器功率4000千伏安以下固定式棕剛玉冶煉爐、變壓器功率3000千伏安以下碳化硅冶煉爐等落后生產設備。

  (八)加強安全生產

  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完備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依法參加工傷保險。完善制品沖壓成型等工傷多發工序安全防護措施,加強高溫作業安全防護,防治矽肺病等常見職業病。嚴格建設項目安全管理,確保配套建設的安全生產設施和職業病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鼓勵企業采用自控水平高的先進工藝和裝備,提高本質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耐火材料行業的指導和管理,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加強部門協調,推動產業政策與環保、國土、安全生產、能源、金融、進出口、財稅等政策聯動,促進耐火材料產業健康發展。河南、遼寧、山東、山西、貴州、江蘇、浙江等資源稟賦或產業基礎好的地區,要在本地區產業發展規劃中統籌耐火材料產業發展。

  (二)嚴格行業準入

  依據耐火材料產業發展態勢,及時制修訂耐火材料行業準入條件,規范行業準入。在規劃布局、工藝裝備、生產規模、產品質量、能源消耗、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綜合利用和安全生產等方面強化準入要求。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公告符合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名單,對不符合準入要求的責令限期整改。

  (三)嚴肅指令性計劃

  根據礦產資源規劃確定的勘查開采總量,結合產業現狀,完善耐火粘土指令性生產計劃管理,強化與行業準入、聯合重組、技術改造、進出口等環節的銜接。指令性生產計劃優先向骨干企業分配,不下達給不符合準入條件的企業。加強對計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杜絕無計劃生產和超計劃生產。公告違規企業名單,接受社會監督。

  (四)加大技術改造

  以品種質量、節能減排、安全生產、裝備升級和兩化融合等為重點,支持耐火材料行業開展技術改造,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利用煤矸石、赤泥等尾礦資源以及用后耐火材料,降低對一次資源的依賴,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高端產品保障能力,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五)發揮行業組織作用

  建立完善耐火材料經濟運行統計制度,監測行業經濟運行,發布行業經濟運行報告。加強行業自律,反映行業訴求,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維護市場秩序,抵制假冒偽劣產品,防止不正當競爭。開展技術交流和人員培訓,提高從業隊伍綜合素質和能力。

  (六)完善標準規范

  依據行業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適時制修訂耐火材料行業的產品、檢測、環保、安全以及生產、使用等相關標準和規范,完善耐火材料標準體系。充分發揮耐火材料產品檢測第三方機構的作用,監督標準實施。加強行業標準化基礎工作,強化與上下游協調聯動,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做大做強耐火材料產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3年2月21日

編輯:劉冰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立場。聯系電話:0571-85871513,郵箱:news@ccement.com。

最新評論

網友留言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網立場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

閱讀榜

2025-04-06 20:11: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涡阳县| 鲁甸县| 茶陵县| 蒙山县| 景泰县| 郎溪县| 托克托县| 南乐县| 延长县| 延川县| 盐山县| 盐城市| 保德县| 教育| 奇台县| 高邑县| 乌鲁木齐县| 莲花县| 宣汉县| 焦作市| 蚌埠市| 开化县| 乌拉特后旗| 大名县| 龙陵县| 无为县| 平定县| 宕昌县| 阳谷县| 鸡泽县| 吉安县| 吴堡县| 周宁县| 马公市| 武城县| 左云县| 获嘉县| 尼勒克县| 新丰县| 蒲城县|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