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型戰略”看未來水泥企業的生存之道
據中國水泥網水泥大數據研究院估算,2023年水泥行業全年利潤約320億元,同比下滑51%,創16年新低。
行業利潤大幅降低是水泥行業困境的一個縮影。市場淘洗下,水泥企業的生存之道何在?不妨將目光投向海螺水泥。
2023年,海螺水泥營收1410億元,利潤總額約136億元。在如此嚴峻的行業態勢下,海螺水泥不僅營收占全中國水泥行業營收(約7430億元)的近1/5,同時還豪取全國水泥行業利潤總額的四成以上。
海螺水泥是怎么做到的?“T型戰略”功不可沒!
“需求下行之際才是‘T型戰略’大放異彩之時。”一業內人士表示。
“T”的橫代表沿海,豎代表沿江。“T型戰略”指在長江沿岸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地方興建大、中型熟料基地,在資源稀缺但水泥市場較大的沿海地區建設粉磨站,就地生產水泥,直接銷售需求旺盛的東部市場,形成“熟料基地—長江—粉磨站(核心消費市場)”模式。
依托“T型戰略”,海螺水泥在市場、成本、庫存三個核心問題上占據優勢,高需求時提價增效,低需求時降價穩量,這種模式在當前市場環境下讓海螺水泥顯得從容不迫。
市場是關鍵,市場布局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未來能否生存下去。
水泥只有銷售出去才能產生效益,水泥企業想要水泥賣得出去,賣得好,就不得不思考各個地區的水泥消費能力。經濟發達的地區,如長三角和大灣區,人口涌入多,水泥需求旺盛,布局了這些地區的水泥企業自然也就能夠享受到市場的紅利。
布局,一是在當地建線,二則是修建碼頭和中轉庫,依托便利的運輸條件和貨運中轉資源,將“短腿”水泥投放到目標市場。
海螺水泥通過水運成功將東部市場和沿江資源整合,利用廣泛分布在東部沿海的粉磨站、中轉庫、市場部掌控核心市場的同時,感知市場動向,統籌銷售調度,需求好的時候提價增效,需求差的時候降價穩量,牢牢掌控市場主動權。
成本是核心,水泥企業的競爭最終是成本的競爭。
從上游原材料開采,到中游生產,再到下游銷售,水泥企業降本的渠道有很多,其中生產成本控制,是企業降本增效的第一關,也是基礎關。
海螺在沿江地區擁有大量的優質且購置成本低廉的石灰石資源,并建有大量大規模熟料生產基地,結合生產端的技術優勢,實現資源優勢+規模優勢+技術優勢,使得海螺水泥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生產高質量的熟料。
運輸環節,長江+大海的方式大幅度降低水泥運輸成本,擴大銷售半徑,極大程度上改變了水泥的“短腿”屬性。
水泥粉磨環節,靠近市場,臨近電廠、碼頭等配套,市場響應快,混合材成本低。
能源成本方面。海螺水泥與大型煤企戰略合作,拓展直供和進口渠道,全面降低原燃材料采購成本,加快推進清潔能源使用,優化燃料能源結構。同時,持續推進節能降耗技改,不斷提升生產線精細化管理水平,挖掘煤電耗指標優化潛力,減少煤電使用成本。
庫存是關鍵環節,庫存周轉越快,生產線運轉率越高,更能掌握主動權。
水泥需要連續生產,不然就得庫滿停窯。在市場需求持續萎縮的情況下,水泥企業庫存壓力非常,因此降低或者緩解庫存壓力,對于企業采取靈活的價格策略極為關鍵。
海螺水泥“T型戰略”的優勢再度顯現。利用熟料基地大型熟料庫,增加存儲能力;利用水運的時間差,分散庫存壓力;利用沿海市場廣布的粉磨站、中轉庫消化庫存,可謂“環環相扣,滴水不漏”。
面對困局,海螺水泥憑借其前瞻性和執行力卓越的"T型戰略",在市場布局、成本控制和庫存管理三大核心領域實現了突圍,展現了卓越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同時,這一戰略模式也為其他水泥企業提供了有效的借鑒范例,賦能其在面對行業困厄時找到出路,驅動可持續發展與進步。
中國水泥行業應該如何走出困境,勇面新周期?3月28-29日,中國水泥網將在杭州舉辦“第十三屆中國水泥產業峰會暨TOP100頒獎典禮”,會議期間,將對水泥和供應商百強企業進行頒獎,同時邀請專家學者,中鐵等施工建設單位共同探討未來水泥行業發展新態勢,凝聚合力,共創未來!
編輯:戴冬虞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