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網獨家:水泥行業如何破局的幾點思考
一、當前水泥行業嚴峻形勢
自2022年12月宣布解除新冠疫情后,水泥行業感到松了一口氣,覺得重振水泥行業雄風的時機又要到來了。但這兩年來的實際運行情況,卻令人大跌眼鏡。不僅水泥產量連年減少,而且行業利潤呈斷崖式下滑,絕大部分企業賬面上的利潤數據更是慘不忍睹。
據官方統計數據,2022年的疫情年份,全國水泥產量還有21.3億噸,全行業實現利潤686億元,只有上年度利潤1694億元的40.5%。2023年水泥產量20.2億噸,實現利潤320億元,只有2022年的46.6%。而2024年的情況更為糟糕,預計水泥產量將在18億噸左右,至于利潤還有多少,按前兩年下降速率估算,充其量在150億元左右。
而現實情況更是令人憂心忡忡:
1、企業大窯運轉率已經腰斬。按各省市對錯峰生產的要求估計,企業大窯的運轉率,可能還能夠維持在50%左右,但有些省份實際上已經低于30%了(如有些省份要求企業,每個季度只允許開窯25天)。就是這樣低的開窯天數要求,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大部分是3200噸以下的干法窯)也開不下去了,紛紛被迫停窯停產,或者改為粉磨站生產了。如果將這些被迫停窯停產的企業考慮進去,全國水泥企業的大窯平均運轉率,大概只有40%左右了。現在已經不能去考核企業是否執行錯峰生產,停了多少天窯,而只能看這個企業,今年開了多少天窯,是否還能夠生存下去。
2、行業處于全面虧損狀態。今年絕大部分企業將虧損已成定局,大企業集團(上市公司)也不能幸免。雖然個別上市公司賬面上還體現了一點可憐的利潤,不過是其他營業外收入帶來的一點利潤,做在賬面上好向股民們交代罷了。
3、企業裁員、職工下崗現象嚴重。由于大部分企業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產,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勉強維持企業生存下去,被迫采取減少員工工資,或者干脆裁員,讓大量員工流入社會,去自謀生路。
4、協會的協調功能喪失。很多地方水泥協會,已經名存實亡,基本上沒有號召力和凝聚力了。協會的協調協同功能幾乎全部喪失,協會召開會議做出的決定,基本上都不能得到落實。由于收不到會費,很多地方協會已經不能正常開展工作了。
5、企業誠信度已經喪失。現在企業之間毫無誠信度可言,好不容易達成的復價共識,也是陽奉陰違、明調暗降、各自為戰、明爭暗斗,如同一盤散沙。......
這是怎么啦?是政府部門不作為,協會不努力,企業不配合嗎?
實事求是的講,這兩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對水泥行業錯峰生產的重視程度,都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省市政府主管部門,每年都要下發有關錯峰生產的紅頭文件,甚至精細到對每個企業的停窯天數,都作了明文限額規定。各級水泥協會也是想盡各種辦法,苦口婆心的召開各種會議,去組織企業實施和考核,絕大部分企業也能夠自律去完成甚至超額完成停窯任務。現在政府、協會、企業之間的相互配合,不可謂不密切。
今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的要求,隨即中國水泥協會和各省市水泥協會,都先后發出了《關于“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倡議書》,號召全行業都要履行企業責任、強化行業自律、杜絕惡性競爭。
但是這些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嗎?整個水泥行業還是一片“無可奈何花落去”的衰敗景象!
二、靠常規的思路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如何扭轉危局,如何使行業突出重圍,如何去開展行業自救,大家想盡了辦法,但成效甚微。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大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造成當前這種嚴峻局面,從大環境來說,是當前國家處于經濟結構轉型時期,說通俗點是經濟蕭條時期,不可避免出現的問題。從行業內部來說,是水泥產能極度過剩,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當前經濟蕭條(經濟轉型)的大環境而造成的,而不是水泥行業內卷,無序惡性競爭造成的。因為這兩年大部分企業,大都處于簡單再生產狀態,都盼望市場回暖,價格回升,企業盈利。現在企業已經沒有什么利潤可言,自身難保,哪里還有底氣、有實力、有精力去搞什么自相殘殺的“行業內卷”?。?/strong>號召大家高唱《國際歌》開展行業自救,也成為了泡影。所以各級協會發出防止內卷的倡議書后,企業反映平淡。
我認為,如果仍然靠錯峰生產政策去挽救當前的危局,無異于杯水車薪,無濟于事。錯峰生產政策,在水泥產能相對過剩時期,還有點“治標不治本”的作用,但現在這種危局,連治標的功能也沒有了。尤其是那種不分企業好丑,貌似公平公正的一刀切錯峰生產,實質上是在鼓勵大家繼續吃大鍋飯的政策。不僅壓制打擊了企業技術創新、技術進步的積極性,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保護了那些落后產能,對淘汰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毫無積極作用。
實踐證明,當前繼續推行錯峰生產政策,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將會阻礙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不利于水泥行業的盡快突圍,加劇了當前形勢進一步惡化,不利于促進行業的經濟轉型和健康發展。
三、幾點建議
1、當前的主要任務,應該放到堅決淘汰過剩產能,而不僅僅是淘汰落后產能上。產能問題不解決,其他措施都是空談。我們不應該再提“淘汰落后產能”這個口號了。實際上什么是落后水泥產能,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哪個企業屬于落后產能,誰也不敢去給哪個企業戴這個帽子,誰也不敢采取措施去強制關閉。所以此時再提“淘汰落后產能”,將永遠是一句不能兌現的政治口號,其結果是誰的產能也淘汰不了。
我認為,在當前這個時期,我們應該提“淘汰過剩產能”。什么是過剩產能?那就是在某個區域市場,生產上沒有資源優勢(導致生產成本過高),銷售上沒有區位優勢,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的企業。而不要單純以企業生產規模大小或工藝設備配置先進程度,來劃分是否屬于過剩產能。
2、果斷采取市場淘汰過剩產能。既然靠行政手段不能去淘汰過剩產能,那就必須采取壯士斷腕的決心,按照適者生存的原則,采用市場經濟充分競爭的手段,讓市場去淘汰那些沒有資源優勢、沒有市場競爭力的過剩產能。
3、建議取消錯峰生產政策。既然要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去淘汰過剩產能,那就沒有必要再去推行錯峰生產,去保護那些沒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了。否則大家都會繼續茍延殘喘,其結果必然是溫水煮青蛙,坐以待斃。
4、建議取消產能置換政策。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各地方、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核準、備案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確有必要建設的新項目,必須按照等量或減量的原則制定產能置換方案?。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家已經察覺到水泥行業產能已經開始過剩了。十多年來,全國各省市都充分利用這個政策,化腐朽為神奇,將那些瀕臨或已經倒閉企業的僵尸產能,起死回生,改頭換面,新增了數億噸熟料產能。在這個置換過程中,不少企業還采取“批小建大”等違規手段,加劇了現在產能極度過剩的局面。
現在全國各省市的水泥熟料產能,不可置疑都處于產能嚴重過?;蛘邩O度過剩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再搞什么產能置換,尤其是允許跨省置換,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不相當于把自己家的“臟水”潑到別人家,嫁禍于人嗎?
有人可能說,那些現在被查出來“批小建大”的企業,還需要通過產能置換政策,來補齊原來置換不足的部分。我覺得沒有必要去要求這些企業去補齊了,因為現在這些被置換的產能,大多也屬于僵尸產能,我們還讓這些僵尸產能陰魂不散,到處游蕩干嘛呢?
至于那些被查出來“批小建大”的企業,當初大都采取了欺上瞞下、渾水摸魚、瞞天過海等違規手段,本來就應該受到相應的處罰。現在既然被查出來了,那就應該讓這些企業花錢買教訓,直接采取行政處罰措施,以儆效尤!
以上是我對當前水泥行業如何破局,突出重圍的一些思考,意在拋磚引玉,引起業內同仁們的關注和共鳴,開展行業大討論,解放思想,大家共同探討破局思路。文中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建議,有些話題可能比較敏感,有些建議涉及到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涉及到有些企業的根本利益,牽一發而動全身,解決起來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真誠地希望各位同仁們,對今后水泥行業的何去何從,開展行業內的大討論,集思廣益,共同來破局!
編輯:周程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