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節流繪宏圖——記臺泥(廣安)500t/h砂石骨料生產線
臺泥(廣安)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位于世紀偉人鄧小平同志的故鄉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是“5.12”汶川大地震后臺灣企業支援四川災后重建的“善舉項目”,也是四川省委“四川災后重建投資說明會”簽約項目。該項目于2011年8月建成投產,目前擁有2條45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和一套9000kWh低溫余熱發電工程。年生產優質高標低堿水泥400萬噸,年發電量超億度,是廣安地區實現“工業強區”戰略目標的核心支柱企業。
強大的歷史與社會責任,使得臺泥(廣安)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的決策者必須站在市場的高度去審視變幻的風云,并作出正確的抉擇。當他們敏銳地發現了水泥企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已成為阻礙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最大障礙,而水泥行業進軍砂石骨料卻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時,他們果敢的選擇了前進而不是觀望與退卻。不過他們在項目上馬時,進行了更慎密的思考,力爭讓所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要知道,花的可都是“善舉工程”來之不易的心血錢呀!
他們的第一個立足點是“省運費,降成本”。公司砂石生產線選址在公司水泥生產地前鋒鎮,而廣安地區砂石企業廠主要集中在桂興鎮,與桂興鎮現有的骨料廠相比,前鋒鎮地理位置比其他骨料廠距離目標市場近20公里左右(往返),節省運費10-12元/噸,按日產10000噸計算,每天就可以減少運費10-12萬元,每月節約300萬元左右,每年運費節約就是3000多萬元。
第二個出發點是可以利用砂石生產線布局在臺泥(廣安)公司兩個石灰石礦山之間,可以有效處理的其中間的白云巖礦,避免夾石外排占地,降低礦山基建投入,同時減少后期礦山的礦石運距。有效降低占地、內部搬運與基建成本。
第三個出發點是砂石項目能充分利用礦山皮帶長廊的富余生產能力,在水泥工廠附近加工及銷售砂石骨料,以最優的性價比,實現最低的骨料物流成本和最合理的價格,贏得市場競爭的絕對優勢。
第四個出發點是砂石項目位于本公司石灰石堆場附近,可利用現有石灰石破碎系統的設備資源,加上鄭州鼎盛公司的規劃布局,項目建設的基本條件更加明顯。如工藝取向更趨科學合理,充分依托于現有熟料生產線處理顆粒過小及含泥量高的廢料,則可實現廢料全部吸收利用。
該項目完全符合鄭州鼎盛公司提出的“砂石聯產、增收節支、開源節流”的理念,即利用原水泥廠的破碎系統,適當投資加以改造后,同時生產水泥生料和砂石骨料,既提高了設備利用率,又節約了場地,減少了運費,創造了更多的效益。完全符合鼎盛公司提出的“6Σ”生產線設計原理。特別是和“6Σ”提出的低生產運營成本理念所包括的財務成本、質量成本、規模成本、材料成本、電耗成本、材耗成本、其它成本等七大成本控制內容幾乎完全吻合。故雙方一拍即成,很快簽訂了協議。
考慮到項目的實際情況和臺泥(廣安)水泥公司需求,鄭州鼎盛公司在生產工藝設計上采用了先篩分,后破碎,再篩分的工藝流程。通過該條砂石骨料生產線和水泥所需原料合并起來實現砂石聯產,原來為水泥廠破碎后部分小于200mm的石灰石,經第一臺振動篩篩分后,0-5mm的石粉通過皮帶輸送機轉送熟料線用于混合材。5-31.5mm的300t/h細料通過第二臺高效圓振動篩直接篩分成4個品種,大于31.5mm的原料通過專用破碎機破碎整形后,另經高效圓振動篩,篩分出0-5mm,5-10mm,10-20mm,20-31.5mm等四種成品。既可以為水泥生產供應優質細料,又可以向市場提供建筑用石子和機制砂產品。
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使得各大水泥企業紛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砂石骨料-水泥-混凝土 ”的生產模式也正在得到各水泥企業的認同,臺泥(廣安)水泥有限公司引進鄭州鼎盛新型設備改造固有破碎生產線取得巨大成功,走出了一條經濟改造型的新路,無疑也為水泥企業下步的轉軌變型和進軍砂石行業提供了一個范例。
這正是:
臺泥(廣安)“善之果”,
浪費毫厘皆罪過;
開源節流繪宏圖,
進軍砂石譜新歌。
編輯:許玉婷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