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十二五布局釋放中國發展新信號
從“主動調低”GDP到相繼推出“幸福指數”,從關注菜籃子、解決“蝸居”到增加就業,從提高居民收入的倍增計劃到實現“有福利的增長”……新年伊始,各地“十二五”布局中,共同的主題和表述頻繁出現——追求科學發展,讓“幸?!弊兊酶泳唧w實在,釋放出中國前行的新“信號”。
更有質量的增長——GDP增減凸顯“調結構”任重道遠
高速的GDP增長,曾是各地爭相追趕的目標,但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有了不同聲音。
經濟“龍頭”不約而同在快車道上“換擋”:上海、北京、廣東、浙江、山東等省市公布的“十二五”經濟增速目標紛紛調低至個位數。
8%、10%的增速似乎不夠起眼,但謀求“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這些省市,在淡化GDP的同時,注重將反映科學發展水平的指標與GDP“掛鉤”。
江蘇省提出,未來五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比重達到40%;科技創新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上海將使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比翼齊飛”,使服務經濟比例達到65%的新高。
國務院研究室陳文玲司長說:“事實上,我們需要的并不是單純‘經濟減速’,而是匹配環保、能源、資源的承載力。如何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如何能在更少依賴能源和資源消耗、更少依賴勞動力價格優勢、更多依賴科技和管理創新驅動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繞不過的課題。”
全國人大代表、巨力集團董事長楊建忠認為,GDP增長目標調低,正是面對客觀實際主動轉型的結果。經歷多年高速增長之后,許多城市土地的投資密度、環境的承載能力等均已接近飽和。
在各地已公布的“十二五”規劃中,保持經濟相對高速增長仍是一部分省份的主要目標,有的增速指標定在10%以上,有的目標設定在“十二五”期間經濟總量翻一番。
“中央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已經淡化了GDP等指標,這是我國發展加快轉型的重要信號。地方相對的高增長,必須放在全國資源可承載力的大平臺上統籌考慮?!敝醒朦h校研究員曾業松分析說,當GDP還在作為政府政績考核的主要指標時,就不排除一些地方鋪攤子、上項目的沖動。片面追求高增長,包括產業化雷同問題,必然會給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帶來壓力。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日前明確表示,GDP增速目標必須冷靜考慮相關環保、能源、資源的承載能力,不能敞著口子用能源。
“作為發展中大國,不發展肯定不行,盲目追求高增長更不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常修澤說:不論是東部沿海還是中西部地區,都必須重視未來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演進,將發展質量擺到核心位置,擺脫傳統的唯GDP思維,從而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整體“換擋”升級。
更有福利的增長——民生硬指標讓“幸福藍圖”更實在
“我們從短缺經濟時代過來,年輕時都嘗過沒有房住的滋味,所以不希望年輕人像‘蟻族’一樣生存,過‘蝸居’生活,我們有責任讓發展成果惠及新就業的年輕人?!焙幽鲜「笔¢L張大衛在河南兩會上的發言讓人們頗感親近。
加快保障房步伐,圓百姓“安居夢”,成為地方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的共識。河南省提出,未來五年預計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200萬套以上,是“十一五”時期的7倍。
與追求GDP增長步伐放“慢”相對應的,是今年地方兩會上頻頻出現的加“快”民生改革。從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速的“一降一升”,人們目睹了科學發展的穩健步伐??朔姸嗝裆梆蠹病保幼⒅亍坝懈@脑鲩L”,不少地方兩會將民生考核變得更具約束性。
重慶,率先將衡量社會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寫入“十二五”規劃,作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標。
上海、重慶、山東、江蘇、陜西、江西等地居民收入增速預期均高于GDP,多地特別強調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要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廣東,2011年省級財政支出超七成投向民生和基層:42.44%將用于均衡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幫助市縣增強發展后勁,35.27%將用于改善民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與“十一五”規劃相比,上?!笆濉币巹澚谐龅拿裆坝仓笜恕庇?項增加到7項,市民普遍關心的收入、住房、出行、養老等都有了約束性指標。
“如今,中國老百姓越來越多地從實際感受來評判發展的結果。一些地方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長趕上CPI、GDP,這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執行力,也更值得期待?!敝醒朦h校教授辛鳴說。
全國人大代表、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才認為,新一輪民生建設更加注重制度化。像廣東提出推進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率先將珠三角地區建設成為社會體制改革示范區;安徽提出,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需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社會管理,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弊Ax才說。
更有動力的增長——提振消費培養經濟發展新“引擎”
從今年開始,擴大內需將成為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發展的“重頭戲”。
瀏覽各地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不少地方政府都將擴大內需戰略獨立成篇并放在突出位置。擺脫出口依賴,增強國內消費,透露出中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邁出實質步伐。
“最終消費率”——北京市在“十二五”規劃中增設的新指標,提出未來5年最終消費占GDP的比率達到60%以上。
在山東,擴大消費需求成為今年工作首要任務。利用服務業發展帶動內需消費則成為北京、廣東、湖南、重慶、西藏等地方論述的重點。
“把推進城鎮化作為擴內需、調結構的戰略任務和重要抓手”,類似內容見諸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吉林、河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城鎮化建設作為單列一節進行論述。
目前,投資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與一些成熟經濟體相比,我國消費與投資失衡的情況仍較嚴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事長鄭新立認為,各地正在確立擴大內需的著力點,培養和拓展新的內需空間,這將為提振消費注入新活力。
專家也指出,當前,不同社會階層收入差距較大、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物價上漲和通脹預期等因素,是中國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建議未來中國應在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消費能力,擴大消費領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上求突破。
更可持續的增長——新增減排硬指標彰顯綠色發展決心
人們記憶猶新,為了完成“十一五”規劃中的污染減排和節能減排指標,各地在去年付出了何等的努力。未來5年,地方完成節能減排任務的主動性能否更高?能否不用“拉閘限電”等手段減排?從地方陸續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可以初見端倪。
根據中央統一要求,全國各地都在已有的“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兩項指標之外,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兩項約束性指標。還有一些地方主動做“加法”。
北京市在今年“兩會”上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嚴格控制新建燃煤設施,加大清潔能源改造力度,將燃煤總量控制在2000萬噸以下,并力爭在2015年優質能源比重超過80%,其中使用天然氣達20%。
上海市在“十二五”規劃中要求,在完成國家4項約束性指標基礎上,增加體現上海環境特點的總磷和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總量控制,完善“監測、統計、考核”三大體系建設,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環保專家分析認為,氨氮和氮氧化物分別是當前我國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的重要污染因子,將其新增進入約束性指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工作力度將繼續加大,環境監測和治理也將更為全面和科學。
不過與“十一五”期間各地明確提出“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相比,至今在制定未來5年節能減排指標方面進度不一。
“一些地方在節能減排指標上的討價還價,與它們在GDP增長目標上的主動調高,形成了鮮明對比?!痹鴺I松說,“這說明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還是需要將約束性指標‘硬’起來。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wwb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