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水泥“水泥窯吃垃圾”破解環保難題
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的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昔日曾是“光灰產業”的代表,今天正成為一個“吃危廢”“吃垃圾”的環保企業,“水泥搖籃”正在變身“環保先鋒”。
土地“中毒”了,水泥窯“治療”
在武漢市漢陽區二環線內,一塊面積約242畝的黃金地塊,以4億多元的價格拍賣給房地產公司,但在開發過程中,卻發生了工人中毒暈倒事件。原來,這里過去是武漢農藥廠廠區,土壤受農藥污染嚴重。
土地“中毒”了,誰來醫治?經過國土、環保以及科研院所等單位綜合調查研究,這些土地受有機磷、有機氯等農藥污染,平均污染深度在1.8米左右,根據污染物特點及污染程度,他們提出了焚燒處理的“治療”方案。
在位于湖北省武穴市的華新水泥高危廢棄物處理中心,“毒土”被送進溫度高達1600攝氏度的全封閉水泥窯爐里,經過持續1小時的強堿性高溫煅燒,這些“毒土”脫毒變成了水泥。
現場嗅不到異常的氣味,也看不到殘留的渣土,“毒土”被處理得非常干凈。華新水泥環保事業部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有機氯農藥在水泥回轉窯的高溫條件下徹底分解,去除率可達99%以上。
據介紹,早在2003年,華新水泥就開始了水泥窯協同處置高危廢棄物的嘗試。當年,他們處置了數十噸毒鼠強及其污染物、13噸滴滴涕廢棄物,為國內危廢物處理帶來了新的思路。
目前,他們已能夠處理包括廢棄農藥、廢棄有機溶劑等在內的15類危險工業廢棄物,成功對近千萬噸固體工業廢棄物、1500噸廢棄農藥進行無害化處理,將其轉化為水泥生產線的替代原料和燃料。
垃圾“圍村”了,“突圍”有新路
湖北農村不少地方農民住著小洋樓,走著水泥路,卻生活在垃圾包圍中:門前屋后、路邊林里到處有垃圾堆。
在武穴市魏高邑村,人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村子里路面干凈整潔,以前堆放垃圾的空地現在是村民舉行文娛活動的好場所。
武穴市委書記吳美景說,因為有了武穴市政垃圾預處理工廠,市區和鄉鎮每天產生的200多噸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為當地破解“垃圾圍村”找到了突破口。
這個投資7000萬元的華新水泥市政垃圾預處理中心,每天可對350噸垃圾進行分類、烘干,一部分作為燃料,一部分作為原料,送進水泥窯爐里。
武穴市已經形成一個“村收集,鎮中轉,市集中處置”的農村垃圾處置模式,試點鄉鎮的垃圾基本上全被華新水泥“吃”掉。
華新水泥環保事業部總經理王煥忠說,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利用新型干法窯全過程市政垃圾變填埋為焚燒方式的循環經濟項目,與垃圾焚燒爐等項目相比,水泥窯在進行協同處置廢物的時候,溫度更高、高溫時間更長,高濃度的氣固二相懸浮系統可以有效避免和抑制二惡英和呋喃的產生,幾乎零污染。
“光灰企業”變身,力破環境難題
1970年興建的華新水泥,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引領著中國水泥工業的發展,但也曾背上過“光灰產業”的惡名,一度成為污染企業的代表。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葉青說,十年前,華新水泥開始起步轉型:把“光灰產業”做成環保產業,把百年老企轉變成新型環保中心。
華新水泥從最早吃武鋼等企業固體工業廢棄物開始,逐步擴展到其他危廢物。目前,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已有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水域漂浮物處置等40余項發明、實用新型技術專利。
自2012年以來,長江三峽庫壩區每年打撈10多萬立方米的漂浮物,這些對長江大壩安全運行構成威脅的漂浮物,在經過分類、破碎、烘干等一系列處理后,被送進華新水泥窯爐,變成了生產水泥的替代燃料和原料。
在武漢、黃石、宜昌等城市,污水處理廠里產生的大量“二次污染物”——市政污泥,也被華新窯爐“吃干榨盡”。
李葉青告訴記者,從理論上講,全國30萬人以上的城市,都可以配備一個環保中心,消化這個城市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垃圾和污泥,以及其他廢棄物和有害品。
他說,在未來5年,華新至少能建設30至50個環保處理工廠,并帶動與水泥行業相關聯的電力、鋼鐵、化工等企業,形成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說,與填埋和焚燒相比,“垃圾變水泥”不占地、不產生二次污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新路徑。
編輯:紀海波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