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首例“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審結 暴力惡意欠薪判7年
“嚴重后果”界定:“拒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造成勞動者或者其被贍養人、被扶養人、被撫養人的基本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重大疾病無法及時醫治或者失學的;或者對勞動者使用暴力或者進行暴力威脅的,將構成“造成嚴重后果”。
昨日(2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適用法律的司法解釋,認定拒不支付1名勞動者3個月以上勞動報酬且數額在5000元至2萬元以上,或拒不支付10名以上勞動者報酬且數額累計在3萬元至10萬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最高可判刑3年;對討薪者用暴力或暴力威脅的屬于刑法規定的“造成嚴重后果”,此種行為可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這一司法解釋自今日起施行。
粵首例“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審結
據悉,在刑法修正案(八)之前發生惡意欠薪問題,對涉案企業和責任人無法以刑事犯罪懲處,只能認定為民事行為。刑法修正案(八)增設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規定: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一新規不僅保護了勞動者的權益,也對用人單位敲響了一記警鐘,被認為是懲治惡意欠薪的“尚方寶劍”。
2011年12月,廣東省首例“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在惠州審結完畢,惠陽區法院以“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判處楊某均有期徒刑10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2萬元。該案源于一場建筑工程糾紛:2011年3月,重慶人楊某均與項目承包商林某簽訂協議,承攬惠州南站附近某路基工程。期間,林某支付了工程款6.9萬元,但楊某均并未將此款作為工資發放給工人。
據悉,自欠薪入罪以來,我省已經判處了幾例拒不支付勞動報酬案。
“數額較大”“嚴重后果”標準細化
自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實施以來,廣東、福建、浙江、四川、黑龍江等地陸續出現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然而,由于當時的條款中只有籠統的規定,如“數額較大”沒有進一步細化標準,各地法院在辦案中適用標準不一。此次最高法出臺的相關司法解釋,其中就有對這些問題的厘清細化。
根據此次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應當認定為“數額較大”的包括以下兩種情形:一種是拒不支付一名勞動者3個月以上的勞動報酬且數額在5000元至2萬元以上的;另一種是拒不支付10名以上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且數額累計在3萬元至10萬元以上的。同時規定“各省區市高院可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該款規定的數額幅度內,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準”。
對何為“嚴重后果”,司法解釋也進一步作了明確:如果“拒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的行為造成勞動者或者其被贍養人、被扶養人、被撫養人的基本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重大疾病無法及時醫治或者失學的;或者對勞動者使用暴力或者進行暴力威脅的,將構成“造成嚴重后果”。也就是說,根據刑法,將被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廣州基層法院法官表示,這個司法解釋為司法實踐提供了辦案的標準,有利于統一定罪量刑尺度。
編輯:方運田
監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