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海螺與中國建材簽約 龍虎之和帶來水泥太平盛世?
4日,中國建材集團高層在宋志平的帶領下拜訪海螺水泥,并與之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海螺水泥網站對此事長篇詳實的報道中,可以看出與會者囊括了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的最高層決策者,兩家的合作意向也是通過書面簽署文件的方式確立,可見事件的正式性。曾幾何時,為了簽訂徐州海螺(現在的徐州中聯)轉讓協議,中國建材也曾與海螺水泥圍桌冗談、簽訂協議,而后助推了中國建材的蓬勃之勢。今時已非昔日,兩家大佬企業再次提筆簽就的是華東市場、乃至全國水泥行業怎么樣的未來?
企業之間的雙贏
從海螺水泥的角度看,兩強聯合是一個最優選擇。
2011-2012年,海螺水泥完成了一件大事:在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新投產產能達到了2500萬噸,占總體新增產能的三分之一。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新增產能都配備了良好的物流碼頭、下游中轉站、市場銷售渠道等,充分占據市場。
但2012年,海螺水泥也頗有失意之處:為了推動新增產能能夠迅速有效占領市場,協同不合作的低價戰略被頻頻使用;在本就低迷的需求作用下,海螺水泥前三季度歸屬凈利潤同比下滑56.5%,預計本年度凈利潤只能維持去年的一半左右。
今年9月,在新增產能正常運作之后恰逢需求高峰期,海螺水泥熟料價格在華東率先拉升,不僅為華東市場后續的高歌猛進注入強心劑,也為投資者、企業家們帶來了積極信號:海螺水泥在戰略模式上已然轉變?而日前兩大企業之間戰略協議的簽署,似乎也昭示著華東市場日后的發展將從“叢林模式”的低價戰略轉向更為理性的合作互惠模式。
2012年,在新增產能必須投放市場的重壓之下,海螺水泥采取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強攻戰略:憑借自身杰出的成本控制和質量管理,在單位水泥生產成本與其他企業相比低了20-40元/噸的情況下,實現盈利。但是,這種運營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2013年海螺水泥在華東地區已經沒有新增產能、市場布局已經初步奠定的基礎上。相比之下,協同之下的區域價格穩定才更是可取之道。
而對于中國建材而言,2013年在華東市場與海螺水泥的合作,也是為企業日后開疆擴土打足家底。2013年,中國建材在兩個項目上的發展走入攻堅環節:一是華東地區混凝土企業的收購,二是西南水泥市場的整合。若是不出所料,2013年這兩個項目都會取得可見的成效。與海螺水泥的簽約,為中國建材未來在這兩個項目上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證:一是資金支持,華東市場的價格穩定可以為中國建材集團積累大量的流動資金;二是西南市場保證:在目前西南水泥收購可并表產能已經過億噸的情況下,明年實現價格回歸應該是勢在必行的。而海螺水泥若能提供在西南市場的戰略支持,更能確保西南市場的快速崛起。
除去共同維護市場和諧這個最大的目標,海螺水泥還承攬了中國建材下屬水泥企業的生產線建設和技改,余熱發電項目建設和改造,垃圾焚燒、脫硝技改項目等的相關服務和裝備提供,還包括日常運營提供耐磨堆焊、耐熱耐磨件、筑爐等產品和服務。這些方面的合作不僅表現出海螺水泥的合作誠意,也是中國建材基于自身龐大產業之下為海螺集團的整體盈利送去的一塊大蛋糕。
此外,海螺水泥與中國建材還達成了在海外市場上的合作。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國家開發公司與海螺水泥合資在印尼興建新型干法水泥項目。此兩者的合作可能提示了:在國際水泥市場上開疆辟土,單憑一個企業的力量,可能會存在較大風險。而海螺水泥與中國建材,一個是地方企業、一個是央企,一個善管理、一個善資本運作,若是強強聯合,更能保證彼此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前景。
放棄廝殺下的獨活
可以預見的是,海螺水泥與中國建材的合作,將可能為2013年華東整體市場帶來安定繁榮,但是對于行業結構調整又將帶來怎樣的轉折?
諸葛文達先生在其大文《試論水泥行業從產能過剩到黃金十年的嬗變途徑》認為:在價格混戰狀態下,產能規模小、生產成本高、產能利用率低的所謂落后企業也需要可能5-10的時間才能真正步入滅亡。然而認為華東水泥市場的復雜性讓這個時間可能變得更久--華東水泥企業都是在經歷2004年廝殺之后存活下來、又經歷了2011年“千億利潤”年的滋養,戰斗力自然更強。由此,華東區域內的大型企業如果想通過低價戰略徹底消滅中小企業,那帶來的將不是產能高度集中之后的盈利巍巍之勢,而是行業整體的衰敗和沒落;傾巢之下,大企業豈能獨活?
海螺水泥曾在陜西市場上收購寶雞眾喜之后第二年就為市場帶來了價格回歸,而不是一味繼續打壓其他中小企業。作為華東最有實力用低價戰略的行業龍頭,海螺水泥在陜西的作為是否可以給華東市場一個提示:產能集中度到達一定程度之后,剩下的中小企業并購可能更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市場變幻之下自然會出現適合的時機,而急功近利更可能帶來玉石俱焚。在自己的市場區域內,海螺水泥未來或許更傾向于采取溫和的方針來推進區域產能集中度的提升。
是否從此天下太平?
在2006年7月海螺水泥與中國建材簽署徐州海螺的轉讓協議之后,海螺水泥當初憧憬的是“劃江而治”,而事實卻也不是空助他人之勢,悔之不及?企業之間的或合或分,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礎上,而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之間也無出其左。
在協議背后,是否還有不為人知的促成因素,這些因素是否可能顛覆合作?筆者決定做一個陰謀論者,對這些問題做一個猜想。一是,安徽政府對合作是否有推動作用?安徽省國資委控制海螺水泥51%的股權,完全有能力推進海螺水泥與國有企業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并且,在8月安徽仍在跌價的檔口,有傳言稱安徽部分市縣政府曾禁止當地海螺水泥繼續降價。而現在,政府又是否在這次合作中扮演角色?二是,2013年3月新一任領導人正式上任,很可能會促成華東地區諸多重點項目的開工建設。而中國建材與海螺水泥之間的聯合行動,是否能夠幫助大型集團在項目承攬上更占優勢?三是,中國建材在華東市場的混凝土收購計劃可能在2013年為企業帶來實質性利好,而海螺水泥是否也是看到了下游產業發展的良好前景,并打算借由中國建材的下游渠道擴大銷售范圍?
當然,以上都只是筆者的猜想。孰真孰假,自然會在日后雙方合作的細節中見分曉。
編輯:應堃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