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放緩恰加快水泥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在經濟面臨轉型的宏觀趨勢下,市場對水泥、鋼鐵等傳統原材料行業前景有諸多擔憂:需求放緩而產能嚴重過剩,是否意味著盈利的持續惡化?需求黃金成長期已過,是否還存在行業的整體機會?哪些企業具備結構性的投資機會?我們通過分析發達國家鋼鐵、水泥行業在需求放緩至需求見頂階段的發展,試著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資本品:需求尚未見頂,但增速放緩,資本品進入去產能時期。我們比較發展路徑與我國相似的鄰國日本、韓國和臺灣,發現固定資本形成總額/GDP這一數值,在人均GDP達到12000~15000美元,或城鎮化率超過70%的水平時見頂。2011年我國人均GDP為8386美元,城鎮化率為51.3%,資本品原材料行業需求預計在2015~2020年左右見頂,未來年均增速在3%~4%。
水泥:“去產能”時期仍有諸多投資機會:雖然需求放緩,水泥行業成長的黃金時期已過,但水泥行業產能退出壁壘較低,還受到運輸半徑的限制,具備其他原材料行業所缺乏的不可貿易性,易形成區域協同,通過國際的經驗,我們認為去產能時代水泥行業看點在于:在需求仍有增長的情況下,去產能可能引起供需改善,甚至供應不足:美國水泥在1970~1973年需求放緩到需求見頂時期,由于新增產能逐漸由正轉負,而需求仍在增長,反而是水泥行業自戰后重建的黃金發展期以來,盈利最好的時期。
去產能時期區域整合提速,龍頭企業區域控制力增強,具有抗周期性:歐洲每個國家可以看成一個“區域”。法國水泥從1965~1970去產能中期至需求見頂的五年間,大量小企業的退出為行業前兩位龍頭創造了整合的空間:Lafarge的市場占有率從30%提升到40%;CimentFrancais從15%提升至30%。近十年來看,西歐(包括法國)水泥需求沒有增長,但由于高集中度,基本上維持了盈利的穩定。
我國水泥行業跨區域整合將與區域內整合同時發生:根據國際經驗,需求放緩期是區域內整合的最佳時期,目前我國水泥區域集中度仍不算高,區域龍頭將通過區域內整合進一步提升控制力。同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與國際巨頭先完成區域整合再進行跨區域國際化整合的路徑不同,我國水泥行業跨區域整合將與區域整合同時進行。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山西、內蒙、遼寧等地市場集中地較低,供應過剩可能導致行業的虧損,具備被整合的空間;與此同時,其他高集中度區域的龍頭具有較強的規模優勢和盈利能力,具備在這些區域整合的能力。
鋼鐵兼并之路更漫長,盈利更艱難:與水泥行業需求放緩后,幾乎立即伴隨著去產能、收購兼并浪潮不同,鋼鐵是各個國家工業進程中的支柱產業,承載著就業、地方經濟等重要責任。在盈利惡劣的去產能階段,鋼鐵企業由于受到政府的保護,收購重組之路更為漫長和艱難。美國鋼鐵行業在1973年需求見頂之后的20多年,行業集中度持續下降。此外由于鋼鐵貿易商品的屬性和國際產業轉移的趨勢,使得鋼鐵行業極易受到外來低成本競爭者的入侵,盈利變得更加艱難。
要想通過收購成長為行業的巨頭,必須具備盈利穩定的“根據地”,目前我國華東、華南、東北地區已具備“根據地”雛形,利好深耕這些區域的中國建材、海螺水泥。此外,由于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峻,多數參與跨區域整合的區域龍頭尚缺乏對所在區域的控制力,“根據地”尚不穩固,中國建材和海螺水泥身為多個區域的龍頭,全國布局有利于抵擋單一區域需求波動帶來的風險,能更好地把握后增長時期的整合機會。
短期來看,由于水泥行業逐漸進入淡季,短期催化劑不足,但地產對資本品行業的拖累逐步消除,經濟環比向好,基建投資繼續加速(2013年增速上升至16.2%),2013年上半年基建需求高峰+供給改善+價格協同有利于明年上半年水泥企業盈利的回升。
編輯:許玉婷
監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